普洱茶
普洱茶,歷史悠久,因產地屬云南普洱府而得名。2009年,由云南省普洱茶協會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2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保護范圍涉及云南省11個州市所轄75個市縣區639個鄉鎮,2016年種植面積610萬畝,是我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中種植規模最大的品牌。
如圖1,比較普洱茶歷年評估中的品牌價值和品牌收益可見,普洱茶的品牌價值穩定增長,從38.84億元持續上升至60.00億元,整體增長幅度達到54.48%;品牌收益在2012年達到歷史最高值,為40286.29萬元,2013年回落至29333.07萬元, 2013-2016年間,呈現出連年上升的態勢,2017年品牌收益34454.88萬元。兩列數據說明,品牌價值穩步增長,但品牌收益波動較大,且持續徘徊在29333-35232萬元之間。
圖2顯示,2010年-2012年間,普洱茶的品牌忠誠度因子持續下降,從0.90下降至0.62。2013年,該因子數值回升至0.91,達到歷史最高值,2015-2016年,又連續下降至0.81、0.79。2017年,該因子數值盡管有所回升,但仍不及2013年和2014年的數值。可見,2007-2011年間,普洱茶的市場價格波動大。從現象上看,普洱茶受資本青睞,經歷的不分品牌、品質的瘋狂炒作,對其品牌形象產生較大的持續性的負面影響;2012-2014年間,普洱茶又經歷了針對品牌、古純的炒作,隨著市場冷卻,普洱茶價格明顯下跌,導致了品牌忠誠度因子下降。
如圖3,比較普洱茶歷年評估的“品牌強度”五項指標可見,2010年,普洱茶的品牌“五力”指數分別為80.00、63.26、79.56、82.46和58.96,所有指標水平都在80以下。經過七年發展,普洱茶的“品牌強度”五力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分別為102.89、104.58、100.40、101.03和90.00,分別增加了28.61%、65.32%、26.19%、22.52%和52.65%。數據表明, 2010-2017年間,普洱茶品牌不斷彌補短板,表現出強勁的未來持續收益能力,尤其是品牌帶動力、品牌資源力、品牌經營力和品牌傳播力,均突破了100。
如圖4,比較普洱茶的品牌傳播力三項指標數值可見,2010年,三項指數分別為100.00、69.00和79.39,表現為高知名度、低認知度、低好感度;2017年,該組指數分別達到了106.83、104.04和93.35,知名度和認知度均有所提升且超過100,但好感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數據說明,影響普洱茶品牌價值繼續上升的是品牌收益、品牌忠誠度因子、品牌發展力等指數的水平與穩定程度。未來的品牌運營,應當對癥下藥,才能突破障礙,獲得穩定高速的發展。
武夷山大紅袍
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代表品牌,2001年,由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0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6年,種植面積為15.32萬畝。
如圖5,比較武夷山大紅袍歷年評估的品牌價值、品牌收益數值可見,武夷山大紅袍的品牌收益波動較為頻繁:2010年,品牌收益為12093.13萬元,2011年、2012年上升至16078.96萬元,2013年又跌回13081.87萬元,到2017年有微步上升為14261.42萬元,但2017年的數值僅比2010年數值高出2168.29萬元。其品牌價值穩中有升:2010年品牌價值為19.32億元,每年遞增1個億,到2017年,其品牌價值評估數值達到了26.94億元, 十年間,增加了7.62億元。
如圖6,比較歷年評估中的武夷山大紅袍品牌忠誠度因子數值可見,前期波動,后期逐步趨于穩定。2010年,其品牌忠誠度因子為0.93,表現2007-2009年間,武夷山大紅袍的市場價格體系較為平穩;2011年、2012年,該因子的評估值均為0.70,表現出2009-2011年間,該品牌的市場價格有較明顯的變化。隨后,價格體系回歸穩定狀態,2017年的評估數值達到0.97。
從圖7歷年的“品牌強度”五項指數比較可見,2010年,武夷山大紅袍的指數分別為78.00、71.04、81.24、76.19和66.76,整體表現均不夠理想,尤其是品牌發展力處在弱勢地位。到2017年,該組指數分別達到了94.42、95.70、95.81、90.59和90.14,“品牌強度”五項指標均達90以上,表現大體相當。
數據表明,十年間,武夷山大紅袍在品牌帶動力、品牌資源力、品牌經營力和品牌發展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時也看到,在2013年-2017年間,武夷山大紅袍的品牌傳播力數值表現,雖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但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
如圖8,比較武夷山大紅袍的品牌知名度、認知度和好感度評估數值可見,2010年,該組指數分別為60.00、88.00和79.46,低知名度、高認知度,隨后,武夷山大紅袍注重對品牌傳播的有效提升,到2013年,武夷山大紅袍的知名度達到歷史最高值,為98.00,認知度和好感度分別為95.00和93.25。在之后的四次評估中,武夷山大紅袍在品牌傳播雖仍有較佳表現,但與2013年相比,整體略有下降,2017年,其知名度、認知度和好感度分別為93.01、88.60和90.46。
數據表明,作為武夷巖茶的代表品牌武夷山大紅袍,近十年的品牌價值穩步提升,但品牌收益變動幅度大,還需持續穩定品牌忠誠度,提高品牌傳播力,增強品牌強度。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于2005年由貴州都勻毛尖茶集團有限公司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黔南州州委、州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統一全州茶產業,全力打造都勻毛尖的決策。2016年,都勻毛尖證明商標成功轉讓給黔南州茶葉產業化發展管理辦公室,由其統一管理,將都勻毛尖品牌的產品生產授權使用范圍擴大至黔南州境內13個縣(市、區)。2016年,都勻毛尖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61萬畝。
如圖9,比較都勻毛尖的歷年來的品牌價值和品牌收益評估數值可見,2010年,都勻毛尖的品牌價值為9.63億元,品牌收益為8097.74萬元,之后一路穩步上升。至2014年,其品牌價值和品牌收益分別為13.78億元和8258.72萬元。到2015年,兩個數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飛躍,分別達到了20.71億元和13706.98萬元,較之上一年度,分別提升了50.29%和65.97%。 2015-2017年間,兩個數值的變化幅度有所減少,到2017年,品牌價值達25.67億元,品牌收益為14225.33萬元。與蒙頂山茶情況類似,都勻毛尖也在十年期間發生了品牌使用范圍擴張,從都勻市擴大至整個黔南州的情況。產業規模體量劇增的同時,客觀上帶動了品牌收益的提升,也影響了品牌價值的提升。
如圖10,比較都勻毛尖的品牌忠誠度因子數值可見,2010年,該因子大小為0.85,2014年,已上升至0.92,到2015年,回落至0.80,2016年和2017年,都勻毛尖的品牌忠誠度因子得到重新提升,達到了0.94。這表明,2014年,都勻毛尖的價格體系出現了顯著變化。
如圖11,比較歷年都勻毛尖“品牌強度”五力指數可見,2010年,該五力的指數分別為70.00、55.02、54.36、68.11和47.08,“五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且平均水平低。到2017年, 該五力的數值已分別上升至88.74、95.21、94.33、90.65和86.97,分別上漲了26.77%、73.05%、73.53%、33.09%和84.73%。數值表明,從2010年到2017年,都勻毛尖在品牌強度的五項指數上均有長足發展,且不斷克服短板,整體提升了品牌強度乘數,但與其他品牌比較,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如圖12,比較品牌知名度、認知度和好感度數值可見,2010年,都勻毛尖的三項指標數值分別為60.00、81.00和64.54,知名度、好感度得分均處于低位。2016年,都勻毛尖的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分別為98.70和101.00,達到歷史新高,但好感度仍僅有84.38。2017年,都勻毛尖的品牌知名度、認知度和好感度分別為88.17、92.17和91.29,相較上一年度,其知名度、認知度數值有較大回落,但品牌好感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三項指標數值的變化,直接反映了各年里的品牌傳播力度與品牌傳播效果。
數據表明,十年來,都勻毛尖呈現了品牌收益、品牌價值跳躍式的上升與發展。這一變化,與產品生產授權范圍的改變有其直接關系。同時,數據也顯示,該品牌的品牌強度還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地大物博,有特色的茶葉品牌眾多,優秀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也不只是以上的十大品牌,諸如安徽的祁門紅茶、福建的福鼎白茶、浙江的安吉白茶、大佛龍井、江蘇的洞庭山碧螺春、江西的廬山云霧茶、湖北的武當道茶、廣西的梧州六堡茶、重慶的永川秀芽、福建的福州茉莉花茶等,均在區域內外有較高的影響力,成為中國茶葉品牌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不斷推進,茶葉市場的國際競爭愈發激烈,中國茶品牌的全球化戰略即將進入全面部署階段,主角就是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的茶葉品牌。
從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及其他的特色品牌身上可以看到,過去的十年間,中國茶產業在規模擴張、產業提質增效、產品品質提升、文化價值轉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也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中國茶產業的關鍵問題,是要提高品牌強度指數,提升品牌忠誠度,提高品牌發展力,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中國茶的品牌效益,提升中國茶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