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土肥、田潔的優良生態環境,造就了我們村農產品的優良品質。”
“本地之所以多產原生態特色山珍奇味,源自于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季。”
好山好水產出優質農產品,這是大家的常識。可你有沒有想過,優質農產品之所以具有出眾的品質,只是因為良好的水土光照條件嗎?如果只考慮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這一因素,完全人工干預的溫室條件下的農產品應該是品質最優秀的。這顯然與常識不符。看來,除了必備的生長條件,造就優質農產品的,還有其他因素。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梁鳴早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梁鳴早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先賢總結出需要在逆境中培養人才,對于作物的栽培,何嘗不是如此呢?
受苦不是目的,關鍵是激發出內在潛能。對優質農產品栽培而言,外部脅迫是為了打開作物的次生代謝,培養作物的免疫功能,提升作物品質。
梁鳴早介紹,中國農科院李純忠研究員上世紀70到90年代對我國“名特優農產品的土宜”問題進行跟蹤調查,提出:“凡是出了名的農產品其品質優良者均產生自土壤、氣候條件特殊的惡劣環境之中”。
李純忠在廣泛考察優質農產品的原產地之后發現,它們要么處于石礫的惡劣土壤環境,水分障礙、養分虧缺,如名貴茶葉武夷山大紅袍、廬山云霧茶等,生長在迷霧沛雨、爛石礫壤之中;要么處于鹽堿地等具有土壤障礙性因子、生長條件惡劣;要么管理技術特別,需要環割、刀砍、斧劈;要么需要天寒地凍的天氣條件等,如冬蟲夏草、高山雪蓮,在正常氣候和肥沃的土壤很少見名特優品。
受到李純忠關于名特優農產品土宜理論的啟發,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劉立新繼續研究,怎樣能在良好的土壤條件上生產名特優農產品呢?怎么樣才能使植物具有防控病蟲草害的能力呢?他從植物生理和栽培角度思考,總結出生產優質農產品的三個要素:一是環境脅迫或人造脅迫。二是基因控制,即優良的品種。三是營養元素的平衡供應,作物所需的不同營養元素供應強度均衡。
優良品種證明作物基因經過了大自然的篩選,本身品質就是過硬的。營養元素的均衡供應,不只是氮磷鉀,而是指在人工栽培的環境下,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還要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不同的營養。
對立志培育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者而言,人造脅迫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其實,人造脅迫并不新奇,傳統農業就一直在應用這種方法。
“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銀。”梁鳴早引用了古代通俗讀本《教兒經》中的農諺,意思是說,水稻田要薅草,撓秧至少三遍,就能夠生產出好的稻谷。這里的好字,包含產量和質量的雙重含義。在華北平原流傳著“鋤地九遍的谷子比鋤三遍的好吃”說法。棉田也要勤鋤地,“白如銀”是指明顯改變棉花的產量與品質。這條農諺講的就是人造脅迫對農產品品質提升的作用。
人造脅迫對于作物生長過程來說有四兩撥千斤的的作用。傳統農業措施如插秧、移栽、中耕除草、環割、修剪、整枝、打叉、抹贅芽、多次收割、多次采摘等都是老祖宗發明的實用技術,是對植物的人造脅迫,可以幫助作物較早地打開次生代謝途徑,使作物自身產生抗擊各種逆境環境和災害性天氣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作物對病蟲草害抗擊的能力。
一些有效的人造脅迫做法也得到了傳承。比如,人為干擾斷根是煙農世代總結出來的經驗,現在仍在沿用。斷根后的煙草根系更為發達,因為斷根開啟了煙草的次生代謝,發達的根系確保營養更充分吸收,從而提高了煙草的品質。
梁鳴早還從植物生理解釋了外部脅迫到優良品質之間的關鍵——次生代謝。在了解次生代謝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基本代謝。在植物遺傳基因的控制下,作物所進行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遺傳物質代謝、生物活性物質的代謝等,決定著作物形態、產量,并對作物的品質產生影響。這就是植物的基本代謝。基本代謝過程中能夠生產植物的基本營養元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植物的次生代謝是植物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地與不良環境做斗爭的結果,需要對植物基本代謝的產物進行再加工,就成為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用來維持著植物的正常生活并抵抗不良的生存環境。次生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化感物質”,或被稱為“植物免疫物質”,包括抗擊災害性天氣的物質、除草的物質、產生風味的物質、具有修復功能的物質,這些物質對植物品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次生代謝功能是作物與生俱來的,但只有當脅迫到來時才打開。
作物次生代謝打開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提供給作物充足的營養,各種必需元素都要提供,使次生代謝物源源不斷地產生,才能確保植物正常生長并提升品質和風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