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執著善念 不忘初心 ——記北京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專平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本網記者 周圓圓 王 歡 字號:【

  來到北京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駐地,新的綜合辦公樓正在施工建設,園區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合作社在理事長李專平的帶領下正風生水起地穩步發展著……當我們細細了解李專平的經歷之后發現,他的成功歷經曲折,卻又水到渠成。

  人物簡介

  李專平,1968年生人,江蘇鹽城人。北京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全國優秀農民工,北京市高級農村實用人才,全國創業就業先進個人,2009年作為食用菌行業代表應邀到天安門觀禮臺參觀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2014年應邀參加新中國成立65周年國慶晚宴,2016年當選為北京市通州區人大代表。

  

  商場如戰場,在生意場摸爬滾打,總是少不了各種較量,沒有點兒計謀很難立足。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用他自己的話說“從小就做買賣”,如今年近半百,歷經半輩子的商場洗禮,卻依然出淤泥而不染,絲毫沒有一個商人該有的“奸詐”。

  從少年得志到負債離鄉

  李專平自幼生長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縣(今大豐區)的農村,小時候家里生活條件艱苦,他從懂事起就開始做些“小買賣”補貼家用:家里種的韭菜,頭一茬不舍得吃,他就拿出去叫賣;閑著沒事,他在家附近收集河道上長的菱角,換些零錢;此外他還會到周邊各村收雞蛋,集中拿到市場上售賣……這也讓李專平從小就成了一個“生意人”,在經商方面無師自通,頗有頭腦。

  “初中的一次經歷對我影響很大,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蘑菇種植。”據李專平回憶,1982年,他們學校在做椴木銀耳種植,從那時起他對食用菌就情有獨鐘,也從此與食用菌結下不解之緣。恰逢當時中考,他遺憾落榜,學校覺得他對食用菌有興趣,就派他和另外一個同學到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學成之后,李專平被安排回大豐縣供銷社工作,當時縣里正在籌建一個食用菌農場,讓他負責相關技術。但幾個月后,李專平卻扔下這個“鐵飯碗”,開始自己種植食用菌。這個決定在當時的農村是不可想象的,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干,回來當農民,這不是又回到起點了嗎?

  “還是喜歡自己做買賣。”李專平解釋說,當年之所以決定出來單干,是因為從小自己就經營小買賣,已經對做生意有了濃厚的興趣。有興趣、有技術,李專平的食用菌之路走得很順暢,他既種植食用菌又賣菌棒,最多時一年能消耗幾十噸原材料。1990年,二十出頭的李專平已被評為“大豐縣十大杰出青年”,生意做得順風順水。

  因為敢想敢干,李專平的種植規模不斷發展,在當地行業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為人樸實的品質也吸引了很多人跟著他干。但天有不測風云,正在少年得意時,他卻摔了個大跟頭——鄉里準備成立一個金針菇罐頭廠,商議原料由李專平供應,李專平沒對市場進行過多預測,開始擴大金針菇種植規模,結果金針菇豐收了,廠子卻沒辦起來,當時金針菇市場也沒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全砸在了自己手里。年輕的李專平一下從風光無限的高臺摔回了地面,不僅幾年來的盈利化為泡影,還欠了五六萬元的外債,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巨額數字。

  歷經磨難卻始終不忘初心

  為了盡快還上債務,1996年李專平在同鄉的介紹下來到首都北京做起了建筑工。李專平謙虛好學,短短一年時間,他從對工地上的活計一竅不通,到可以帶班完成項目。“干什么就得像個樣子,一定要掌握技術,不能含糊。”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專門去人民勞動文化宮自學了低壓電、電器維修、電焊等,并取得了電工證。施工方看出李專平的聰明能干,對他頗為器重,他在工地上漸漸站穩腳跟。眼看繼續發展下去,還清債務指日可待,他卻又一次選擇“自丟飯碗”——原因竟然是因為他表現出色,老板開始重用他,繼續干下去就會搶了帶他出來的老鄉的飯碗。

  李專平頭腦聰明,勤勞能干,又正直有原則,不愿意犧牲別人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哪怕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也堅守著做人的原則,讓人聽著不得不佩服他的為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李專平的很多朋友都非常信任他,為他后來事業的重新煥發生機埋下伏筆。

  正當離開工地為下一步生計發愁的時候,李專平老師的老師聯系上了他,這位在中國農科院工作的“太師傅”,介紹他去北京通州的一家食用菌公司做技術廠長,老板承諾每年給他利潤的20%作為分紅。就這樣李專平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熱愛的食用菌行業。

  1997年,李專平所在的公司老總到新疆考察,發現白靈菇食用藥用價值頗高,很有市場潛力,便從新疆把野生菇種引進了北京。從十幾歲就開始與食用菌打交道的李專平,作為公司的技術廠長開始潛心研究白靈菇,并很快取得技術突破,在北京成功實現大規模培育,他也被行業內人士稱為“白靈菇之父”。雖然每個月只拿500塊錢的生活費,但李專平一直潛心研究技術,嚴抓生產,公司也因為引進白靈菇大獲收益。但老板卻以擴大再生產等為由,沒有支付對李專平之前承諾的20%利潤,連續幾年皆是如此,李專平只得在朋友的介紹下換了一家公司以技術入股的形式繼續白靈菇事業。

  2003年,“非典”來襲,新老板因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決定停止生產,此時公司已在白靈菇上凈賺200多萬元,按照之前的協議應分給李專平幾十萬元。老板不想就此割舍如此巨額利益,便把公司的廠房與大棚抵給了他,之后卻采用斷水、斷電等方式,將李專平“趕”了出去。兩次為別人打工做食用菌,兩次空手而歸,本該屬于自己辛苦賺得的幾十萬元錢不翼而飛,李專平深刻領會了什么叫無商不奸,但他不僅沒有近墨者黑,反而發誓今后一定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追求的不僅是名利更是德行

  早在1997年,李專平還在北京第一次做技術廠長時,就主動申請參與了共青團中央的技術扶貧項目,樂于助人的他一直堅持把技術無償提供給定點扶貧地區。在這些年參與扶貧的過程中,李專平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朋友在得知他的兩次遭遇之后,勸他不要再給別人打工了,自己一身本事,不如開創自己的一番天地。創業對李專平來說不是新鮮事,十幾年前他也是個小老板。他有膽識做事,也有信心東山再起,但苦惱的是沒有資金。堅守誠信的他此時得到了該有的回報,他的朋友們紛紛為他出資,借給他錢創業,屬于他自己的北京專平五色土食用菌生產基地終于在2003年誕生了!憑借他的勤勞苦干和過去積累下的人脈資源,他的事業不斷發展。后來又于2007年和2011年相繼在通州成立了北京專平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

  在這里,還不得不提到一個小插曲。2008年,很多周邊農戶受李專平影響加入到種植白靈菇行列中,白靈菇產量提高了很多,市場上卻沒有那么大需求,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讓不太景氣的白靈菇市場更是雪上加霜。這些白靈菇大都砸在了農戶自己手里。按照協議,李專平只是負責幫他們賣,并沒有義務承擔損失,可他卻沒有猶豫,貸款支付了所有農戶的種植成本,每戶還額外補貼1萬元,“不能讓農戶白忙活一年。”李專平自己損失了300多萬元,但贏得了附近農戶的信任與尊重,此后的生意越做越大。面對金錢誘惑,他的做法和自己的兩次遭遇形成鮮明對比。

  2012年以后,高端消費市場逐漸萎靡,白靈菇銷量開始下降,李專平經歷十幾年前的失敗,已經懂得考察市場,摸清市場規律。他沒有抱著“白靈菇之父”的名號不放,開始縮小白靈菇種植面積,尋求黑木耳種植等更多發展路徑。2015年合作社已發展林下種植黑木耳500多畝,黑木耳菌棒500萬袋,帶動500多人就業創收,總產值達2500多萬元。在食用菌方面李專平自然是行家,但他也沒有固步自封,當他發現大麥若葉青汁在養生市場流行之后,開始采用“合作社+社員+公司”的模式發展種植林下大麥苗并進行加工,一二產業融合發展。

  從小生在農村的李專平在思想上一點都不土,對旅游、文化等第三產業發展也頗為青睞,尤其是通州被定為北京行政副中心以后,他更是大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于2016年底自籌800多萬元建設海棠觀光及林下經濟示范園,打造生態循環經濟。

  自李專平自己重新創業十幾年來,他的成功看起來水到渠成、順風順水,背后卻得益于他堅守了幾十年的可貴人品。他現在有錢了,卻從沒忘記那些和他過去一樣沒錢的人。合作社的社員每到生日和其他節日總能收到他的禮物,他和合作社更是多次對貧困災區和福利機構施以援手。如今,身為北京市通州區人大代表的他更在心中多了一份責任,他的員工說,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如今的成功不是他自己的,合作社更不是他自己的,只有讓所有社員過得好才是真的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經歷幾十年商場的爾虞我詐,尤其是連續遭遇欺騙之后,又有幾人還能守住自己的本心?李專平做到了。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