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山東省日照市巨峰鎮,舉目遙望,茶樹如海,一片青翠。這里雖處北方,卻有江南茶鄉的氣候,是素有“江北第一茶”之稱的日照綠茶的核心產區。凡是有山坡的地方就有茶園,成為巨峰鎮茶葉種植情況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巨峰鎮緊緊圍繞“質量興茶”戰略,整合茶葉品牌,培植優勢市場主體,加強標準化建設和嚴格質量安全監管,推動茶產業的提質增效,以過硬的品質,擦亮“江北第一茶”的信譽名片。
以“日照綠茶”為背書,破解巨峰茶產業“小而雜”的難題
在日照魯貢茶業專業合作社茶園基地中,筆者見到了正在采茶的郭東江夫婦。據郭東江介紹,他家總共有五畝地,一半以上種了茶葉,去年一年,僅靠種茶葉,便獲得了三萬多元的收入。
“巨峰鎮三面環山,一面朝海,特別適合種植茶葉。”郭東江告訴筆者,由于緯度偏高,這里生產的綠茶越冬期比南方長1~2個月,這導致該地茶葉葉形變小,葉片增厚,氨基酸含量增加,總體來說,日照綠茶具有“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耐沖泡”四大特點。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日照綠茶出眾的品質,日照綠茶成為中國綠茶新貴,被譽為“江北第一茶”。茶產業已成為巨峰鎮的特色產業。目前,巨峰鎮共有茶園6.8萬畝,占全市茶園面積的26%,其中產茶村62個,茶葉加工企業59家(萬斤以上加工企業26家),茶葉專業合作社185家,已累計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各種茶葉獎項86次。2016年,全鎮加工干茶2800噸,干、鮮葉產值10.8億元。
然而隨著規模的擴張、競爭的加劇,巨峰茶葉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局面日益凸顯。對此,巨峰鎮黨委書記張峰有清醒的認識:“巨峰茶葉正處在一個轉型升級階段,茶葉品牌雜亂欠規范。當前,全鎮茶葉商標多達80個,品牌多、亂、雜,沒有過硬統一的知名品牌。”
“接下來,巨峰鎮將立足產地優勢,以日照綠茶為品牌背書,大力整合當地品牌資源,改變‘小而散’的局面,促進巨峰茶葉的轉型升級。”張峰說。
加強標準化建設和嚴格監管,巨峰千畝有機茶獲歐盟
“通行證”
近年來,隨著茶葉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只有標準化生產和嚴格監管保品質,才能在茶葉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年來,巨峰鎮推出了“質量興茶”戰略:一方面加快茶葉市場準入工作,通過加強宣傳、出臺產業規劃和鼓勵政策等手段引導企業積極申請取得QS認證;另一方面以QS市場準入制度實施為契機、大力推進茶產業標準化建設,推動茶葉加工小作坊整治規范,加強茶葉加工從業人員培訓,全面推行茶葉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改進生產加工基本條件,完善生產加工質量保證體系。
在組織形式上,如何帶動散戶標準化生產?巨峰鎮在管理模式上進行了創新:通過推廣“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由村委會統一采購農藥、有機肥,統一灌溉、采摘,將農戶分散經營聯合起來,完善“施肥、防治、采摘、建檔”管理,解決了分戶生產標準不統一或不按標準組織生產的問題。
“一個好產品,是許多細節的累積,生產、加工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不能疏忽。”據巨峰鎮農技站站長丁明來介紹,當地茶農也曾出現過安全責任意識淡薄、用藥不規范等問題。對此,巨峰鎮在茶葉鮮料收購、進廠環節進行了嚴格的質量管控,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鮮葉不予收購,同時對鮮葉進行農殘檢測,以收購倒逼農戶安全生產意識的提升。
標準化生產和嚴格的監管,確保了巨峰茶葉的品質。目前,巨峰鎮1000畝有機茶已通過歐盟國際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獲得了歐盟市場的“通行證”。
培植優勢市場主體,
促進茶業集約化發展
走進日照魯貢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加工車間,濃濃的茶香撲鼻而來。筆者見到一筐筐剛收購的鮮葉正在車間攤晾。不遠處,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對茶葉實施殺青、烘烤、提香等工序。
據合作社理事長周文泰介紹,這里生產的“貢青”綠茶,自漢武帝時期,便是皇家貢品,如今已經成為一款健康時尚的茶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巨峰鎮,總共有兩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魯貢就是其中一家。正是以魯貢等為代表的優勢市場主體,以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化生產,帶動了巨峰茶葉由小作坊式的生產向集約化生產邁進。
集約化生產有利于技術經驗的推廣。在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當地茶農普遍實施“平茬”“雙行密植”“馬蹄穴”等做法。以“平茬”為例,越冬之后,茶農便將2~3年以上樹齡的茶樹根頸部位之上的枝條全部剪截掉,使之重新發出通直而粗壯的主干。“平茬”可以除去附著在枝蔓上的蟲卵,減少茶樹病蟲害發生。產量短期內雖有減少,但茶葉的品質明顯提高。
近年來,巨峰通過政策引導、強力招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綠茶產業發展,使茶產業生產經營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集中,先后培育了魯貢、百滿2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和碧波、圣谷山、御青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巨峰茶行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