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奶業加快發展,生產能力總體保持穩定,奶牛養殖方式加快轉變,生鮮乳、乳制品、嬰幼兒配方奶粉抽檢合格率領先于食品安全水平,多個企業的多款產品在國際獲獎。但仍存在著產品供需結構不平衡、產業競爭力不強、養殖加工利益聯結不順、消費引導不足等問題, 要充分發揮政府、協會、企業等多方力量,積極應對、合力解決。
秦淮初夏花似錦,金陵六月乳飄香。6月16日,第八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17中國奶業展覽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主題為“解疑釋惑、增加消費、促進發展”。八年前中國奶業地震,彼時中國乳業齊聚南京,共商振興大計;8年后,經歷洗禮、涅槃重生,中國乳業再次聚首石頭城,共同見證中國奶業轉型升級成果,共同謀劃中國奶業未來。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會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奶業生產能力總體保持穩定,生產方式加快轉變,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奶業宣傳引導積極有力,乳制品消費信心進一步提振,現代奶業建設不斷向前邁進。
于康震強調,奶業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2015年以來,每年上半年都曾發生“賣奶難”的問題。據調查,近期奶業主產省生鮮乳限收量約占總產量的10%,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50%。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入實施“十三五”全國奶業發展規劃,深化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5個方面發力。一要 “種好草”,增加奶牛優質飼草供應能力。二要 “養好牛”,提高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三要“產好奶”,提升乳品質量安全水平。四要“促融合”,提高奶業一體化發展水平。五要“強宣傳”,提升中國奶業影響力。
中國奶業已脫胎換骨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對中國奶業造成了致命性打擊。此后,中國消費者變得杯弓蛇影,談奶色變。然而,經過8年多的發展,今天的中國奶業已經脫胎換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養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6年全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3%,100%實現機械化擠奶,80%使用全混合日糧(TMR),全國荷斯坦牛平均單產6.4噸,規模牧場平均達到8.4噸,單產水平達到10噸以上的企業也不少。奶牛存欄減少6.8%,但奶類產量僅下降3.9%,得益于奶牛單產提高和大型養殖場產能的提高,生鮮乳供應充足。
生鮮乳質量大幅度提高。據農業部監測,全國生鮮乳乳蛋白率平均3.22%,規模牧場為3.33%;乳脂率3.81%,規模化牧場為3.87%;菌落總數平均值為25萬/ml,規模化牧場為13萬/ml;體細胞數平均值為59.1萬/ml,規模化牧場30.1萬/ml,美國標準為75萬/ml。生鮮乳質量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完全具備生產一流優質乳制品的基礎和條件。
監管監測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國家對奶業實行的是史上最嚴格,甚至是最嚴苛的全產業鏈的監管制度。國家食藥總局每年用于監測的經費有4億元,用于食品的占2億,其中用于奶業的就有1億。從監管監測結果看,2016年違禁添加物檢測合格率100%,生鮮乳檢測合格率99.8%,乳制品檢測合格率99.5%,嬰幼兒配方奶粉檢測合格率98.7%,而同期全國食品檢測合格率為96.8%。
奶業集中度越來越高。規模養殖比例從2008年不足20%上升到2016年的53%,奶站從2.3萬個減至6130個,全國規模以上乳制品企業627家,嬰兒配方奶粉企業103家,雖然企業數量減少,但產能和效益都在提高。另外,領軍企業表現突出,2016年中國奶業20強自建牧場奶牛存欄比重占全國的24%,生鮮乳收購量占全國的57%。伊利、蒙牛同時入選中國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伊利更是榮登榜首。現代牧業純牛奶4次蟬聯、飛鶴嬰幼兒配方奶粉3次蟬聯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金獎,旗幟嬰幼兒配方奶粉榮獲特別金獎,君樂寶奶粉成功登陸香港銷售,這不只是企業的榮譽,更代表著中國的乳品品質得到了世界認可。
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強調,中國奶業被三聚氰胺困擾的階段已經結束,當前我國奶業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質量安全問題,而是發展問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奶業已經進入了層次更高、實力更強、目標更遠大、質量安全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奶業前景廣闊
一個產業能否發展,發展速度快慢,關鍵在于有沒有需求。需求是供給擴大的前提和基礎。毫無疑問,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奶制品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據統計,去年全國乳制品消費總量為3204.7萬噸,折合鮮奶4993萬噸,其中自產3712萬噸,進口1281萬噸,消費量排在世界第三,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奶類消費大國。但現在的問題是消費總量很大,人均消費水平卻很低。去年,全國人均乳制品消費折合成鮮奶只有36.2公斤,是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甚至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消費水平低約40公斤。這么巨大的差距與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水平極不相稱。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人每天消費300克鮮奶,人均年消費109.5公斤。據此推算,如果人均消費達到這個水準,全國的總需求量將達到1.5億噸,那全球可供貿易的奶制品都給中國也不夠。高鴻賓表示,中國奶業前景廣闊、增長空間較大,目前我國奶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消費遲滯,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不斷地推動和提升奶業消費。
“目前我國奶類消費增長緩慢,原因有三。一是消費者對當期收入感受和未來增收信心持續不高,甚至有所回落。二是消費傾向,去年全國居民財富增加17.6%,但其中七成是房產,除房產之外,居民消費選擇排序依次為旅游和教育。三是我國乳制品結構單一,奶類消費發達國家是吃奶,即消費大量的干乳制品,而我國主要是喝奶,即消費大量的液態奶。如美國人均奶酪消費16公斤,歐盟人均18.3公斤,折合生鮮乳160公斤和183公斤。”高鴻賓提出,要廣泛科學地向社會宣傳喝奶的好處,強調牛奶對健康中國、強壯民族的重要作用。學生飲用奶計劃、小康牛奶行動都是很好的舉措。政府、協會、企業要做更多的工作。對于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開拓市場。
關鍵是提高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國內乳制品消費不振、國家重視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我國奶企發展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既有成本壓力、銷售壓力,也有環保壓力,對于一些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乳企來說,還要應對來自金融領域的風險。高鴻賓強調,環境保護和畜牧養殖不是相互對立和矛盾的,綠水青山我們要,金山銀山我們也應該要。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不代表要淘汰畜牧業,治理污染也不意味著就必須禁養,要采取合理的辦法,科學地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發展區,同時幫助支持和引導養殖企業,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處理設施,合理利用畜禽糞污,變廢為寶。
“面對壓力,企業必須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乳品企業。” 高鴻賓指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的核心因素,如規模、品牌、加工水平、研發能力以及市場占有率等。企業無論大小,都各有各的優勢,企業要認真研究如何揚長避短。比如君樂寶重點強調歐盟認證、登陸香港;飛鶴特別突出為中國寶寶設計,今年一季度飛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增長了194%。
針對我國奶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高鴻賓認為,前些年“軍閥混戰、逐鹿中原”的局面已經基本結束,這個行業已經越來越成熟,發展格局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穩定。現在的奶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覆蓋全國、橫跨中外的大型企業,像伊利、蒙牛、光明等,這些企業的優勢不言而喻,希望這些企業能向上游延伸,通過兼并組合的方式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蒙牛控股現代牧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類是像衛崗、新希望、銀橋、燕塘、佳寶等一大批以生產巴氏奶為主的區域性企業,這類企業規模不大,但優勢在于奶源穩定、客戶穩定、效益穩定,雖安于一隅,卻也逍遙自在。目前在發達國家,巴氏奶占液態奶的比例一般超過80%,而我國只有15%。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和對奶制品理解的成熟,未來,這類企業一定會有大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