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她勇敢地丟掉“鐵飯碗”,與丈夫雙雙辭掉公職“下海”種起了西瓜;30多年后,她建立起了自己的農業“帝國”,成了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女瓜王”。同時,她還是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會長,她就是北京市大興區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北京龐各莊樂平農產品產銷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樂平。從公職人員變身“瓜農”,再變身“會長”,無論是哪種身份,始終不變的是一心為農,帶領鄉親們過上富裕生活的追求。
1984年,馮樂平嫁到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四各莊村,這里是遠近聞名的“西瓜之鄉”,但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延續的是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農民辛苦卻掙不了幾個錢。馮樂平看到村里人的境況,總想搞點創新,改變這種生活方式,她說:“我這個人吧,有點小個性,總想怎樣搞點創新,把日子過好。”
直到1992年,一直思考如何改變現狀的馮樂平在報紙上看到兩條消息:一是山東蘋果經過包裝上市賣出了大價錢;二是順義北務種大棚西瓜取得了好收益。這兩條消息一個是經營有道,一個是科技為本,仿佛一下子讓她茅塞頓開,她在村里老支書的支持下,利用農閑到山東和順義跑了幾趟去“取經”。
第二年,她拿定主意,敢為人先,說服家人湊了6000塊錢,支起了龐各莊鎮第一個西瓜大棚。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5月,西瓜提前上市,她按個賣,一個賣十幾塊錢,這一棚算下來,凈掙了7000多塊錢。家里人嘗到了甜頭,第二年擴大規模,建了6個棚,每個棚收入都過了萬元,一下子馮樂平就成了焦點人物。
漸漸地,不斷有農戶找馮樂平帶著種大棚西瓜,到1998年,她帶動的農戶已經超過100戶,市場上卻出現了西瓜賣難的局面,她又帶著農戶開始做西瓜包裝,創建自己的產品商標——“樂蘋”牌,成立了自己的產銷公司。
質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保障,為了維護品牌形象,馮樂平甚至不怕得罪家里人。有一次,她大姑姐摘了一車八成熟的西瓜讓質量驗收員驗收。馮樂平知道后,耐心地說:“自己的西瓜不熟就驗收,尺子怎么衡量別人呢?”后來馮樂平自己付錢收了西瓜,到市場上批發出去了,雖然賠了1000多元,卻給所有瓜農上了一節生動的質量課。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依靠科技,依靠市場,依靠過硬品質,目前“樂蘋”西瓜在北京發展了500余家高端客戶,年合同量達1500萬公斤,銷售額過億元,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西瓜帝國”。
走進馮樂平的“中國西瓜生態文化創意博覽園”,你能看到各種從未見過的西瓜:方形西瓜、六角形西瓜、印字西瓜、盆栽西瓜、十二生肖西瓜、玻璃西瓜……這些都是馮樂平不斷在西瓜上做文章、搞創新的成果。
早在2001年的時候,隨著西瓜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加,她就預感到品種單一、產品單一必然會出現市場萎縮,于是她與相關科研部門合作,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并配合科研院所建立了航天西瓜試驗示范基地,成功培育出了航興一號、三號、六號等航天育種西瓜,引進了京秀、新秀、黃小鳳、京欣二號等百余個新品種,并配合科研機構完成了斷根嫁接、立體栽培及多層覆蓋等西瓜攻關科研課題10余項。
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大趨勢,馮樂平又開始了新的探索,確保公司發展跟上社會和時代步伐。隨著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定位越來越清晰,馮樂平越來越注重挖掘文化創意產業,她說:“產業文化的挖掘,是樂平人追求的目標;傳承發展西瓜產業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按照環北京六環生態模式需求,2013年10月,馮樂平投資近9000萬元建成占地2000畝的中國西瓜生態文化創意博覽園;承辦了“中國西瓜文化節”,并通過產業延伸與跨產業整合進入高附加值的業務領域,著力打造現代農業與創意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探索大興西瓜園區新型發展模式,打造中國西瓜第一園。園區開展觀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閑娛樂、餐飲會議等活動和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馮樂平還應時而變,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投資3000萬元建設全程冷鏈直供體系;與淘寶網合作,通過淘寶大數據的戰略性引導,推廣“以銷定產”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挖掘京郊特色農產品,實現了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化。
馮樂平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他曾揮筆寫下8個大字:“以質求存,志在富民!”馮樂平把父親的囑托當作座右銘,時時鞭策自己,致富不忘鄉親們。馮樂平說:“我們這代人有一種神圣的使命感、責任感,就是想要帶領大家一起擺脫苦日子,過上好日子。”這樣的信念對她影響至今。
最開始創業時,掙了錢的她并沒有“悶聲發財”,對于找上門來的農戶,她都是帶著干。后來加入的農戶越來越多,那種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形勢了,她就更加注重科普惠農,堅持走“科研院所+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道路,與農戶簽訂合同,共享資源、品牌、渠道,把公司和農戶的利益牢牢捆綁在一起。2014年以來,合作社直接安排就業近百人,間接帶動剩余勞動力轉移2000多人,帶動農民3000戶,實現人均增收3000-5000元。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自2008年履職以來,馮樂平相繼提出了“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成立中國食品安全委、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等建議,對農業生產進行探索,對農村發展給予了巨大關注,這些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尤其是2014年3月29日,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簡稱“北京農聯”)成立,馮樂平擔任會長,她無償為北京農聯服務。北京農聯作為北京37家樞紐型的社會組織,旨在為北京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交流平臺,目前主要開展了“合作社互助資金平臺”“搭建流通渠道平臺”以及與兄弟省份農聯合作等活動,馮樂平為北京農聯的籌建、開展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僅僅一兩年的時間,她就組織舉辦了北京農聯公益大集——“二十四集市”等活動,為北京市特優農產品展銷提供了一個新平臺,“合作社互助資金平臺”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展開。
2016年12月,馮樂平當選為“中國經濟十大杰出女性”,12月19日她參加了“2016中國經濟高峰論壇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人物頒獎典禮”,與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企業領袖、商界翹楚及金融專家交流對話,暢談對“互聯網+創新”模式的看法。
馮樂平在總結自己的創業心得時說:“十多年來,每年經我手銷售的農產品都在1500萬公斤以上,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我贏得了大家信任,我很知足,付出再多也值得!”
(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