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打著健康標簽的“有機”“綠色”食品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一方面,琳瑯滿目、名目繁多的認證標注使得有機食品魚目混珠,不法商家常利用虛假認證、標簽進行欺騙性宣傳;另一方面,食品生產企業為迎合這種潮流,盲目追求一些不必要的認證、攀比,甚至被一些非法認證機構忽悠。這些亂象給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不僅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而且還使企業忽略了對食品本身的品質追求。面對受到日益追捧的有機食品,它與普通食品有什么不同?消費者在購買有機食品時所受的影響因素又有哪些?有機食品管理與認證現狀又是怎樣的?
有機食品與有機農業
有機食品一詞是從英文organic food直譯過來的,這里所說的有機并不是化學上的概念。有機食品是指生態環境未受到污染,生產活動有利于建立和恢復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進行生產,是一類真正源于自然、富營養、高品質的環保型安全食品,按照有機農業生產要求進行生產,并通過獨立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食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此外,有機食品比我們經常提到的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和加工標準都要高。
有機食品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在西班牙、丹麥、德國等國家,有機食品被稱為生態食品;而在葡萄牙、荷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有機食品又稱為生物食品。除食品外,目前國際上還把一些派生的產品如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或有機食品生產而提供的生產資料,包括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經認證后統稱有機產品。
提起有機食品,不得不說說有機農業,因為要想生產有機食品必須先發展有機農業。有機食品強調從田頭到餐桌整個產業鏈的有機過程。有機農業是一種農業生產體系,其概念在不同地區的表述各不相同。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19630-2011)給出的有機農業定義是: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有機轉換過程 。
不同的國家、國際組織對有機農業的定義略有不同,但是農業生產依照的基本原則大體相同,都是以“健康、生態、公平、關愛”為原則。例如,美國農業部提出的有機農業定義是指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在歐洲,所謂有機農業是指一種通過使用有機肥料和適當的耕作和養殖措施,以達到提高土壤的長效肥力的農業生產體系。作為最大、最權威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IFOAM國際有機聯盟其定義的有機農業是指所有能夠有利于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的糧食、纖維生產的農業生產體系。與此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也對有機農業給出定義:一個依靠生態系統管理而不是依靠外來農業投入的系統。
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
認知和意向
隨著消費者對有機農業認識的不斷增強,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市場發展迅速。根據IFOAM國際有機聯盟(IFOAM-OI)聯合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2017年2月在德國Biofach 展會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機食品(含飲料)銷售額高達816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約10%。有機食品的生產種植面積也達5090萬公頃(包括轉換期數據)。其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2270萬公頃)、阿根廷(310萬公頃)和美國(200萬公頃)。我國目前以161萬公頃的有機農地位居世界第五。
2015年全球最大的有機產品市場依然是美國,銷售額約占全球總額的47%。美國有近20 萬個自然食品商店和3/4 的食品百貨店銷售有機食品,且從30 年前有機食品開始零售以來,美國有機食品種類繁多,發展相對均衡,且新鮮蔬菜和水果一直占據有機食品銷售額的榜首。
在中國,有機食品以出口導向為主,國內消費量還較小,國內市場占有率較低。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出,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有機食品也越來越受城市消費者青睞。國內有機食品消費市場仍然非常小,目前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而且即使在這些大城市,居民有機食品的平均消費量也僅占食品消費總量的0.08%,在中小城市的消費則更為少見,而在廣大農村有機食品的銷售額近乎為零。
是什么決定著消費者的購買認知和意向?根據有關消費市場調研研究顯示,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的因素繁多且復雜。例如,年齡、價格及認證必要性評價對購買體驗影響顯著;家庭結構、健康意識對購買強度影響顯著;而收入、食品安全意識、信任度及購買便利性等對兩個層次決策皆有著顯著影響。也有研究認為,大部分消費者對自身健康很關注但對目前國內的食品質量并不放心,對有機食品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都處于較低水平。消費者的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消費者的態度對其購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而消費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等變量對購買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
市場中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支付意愿不高,且與實際市場高價格存在較大差異。可追溯信息的應用使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信息來源變得更加可靠,便捷。不同于普通食品,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涉及的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動物福利等都屬于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屬性。完善有效的有機食品可追溯標識管理體系的構建,將大大促進有機食品市場的發展。
有機食品的管理
有機食品生產除了遵循無化學合成品、不使用化肥農藥外,還有一個重要環節是必須得到法定機構的認證和批準,貼上審批合法使用的認證標簽和特定標志。
國際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標準、管理法規和組織分為 3 個層次: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層次、國家層次以及聯合國層次。國際有機食品的管理組織是IFOAM國際有機聯盟,它于 1972 年 11 月 5 日在法國成立,并在 1980 年制定并首次發布了關于有機生產和加工的基本標準,該標準屬于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力非常大,對協調世界范圍內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 IFOAM 已擁有來自 120多個國家的800多個團體會員。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一些國家開始制定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標準,從此,有機農業在法制軌道上得到迅速發展。1992 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定了《有機農產品蔬菜、水果特別表示準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管理要點》。2001 年 4 月 1 日,日本正式實施有機食品法(即《日本物資規格化和質量表示標準法規》,簡稱 JAS 法)。2002 年,美國農業部農產品市場局開始實施全國有機項目,要求有機食品的生產者和批發者執行相同的有機標準,對銷售額達到5000美元的有機食品采取強制性認證。認證機構會對生產者和加工者的認證資格進行評估,具備相應資質的檢查員對有機產品進行年度實地檢查。
雖然我國有機食品起步比較晚, 但發展較快。我國農業系統有機農產品認證自 2003 年啟動以來,保持了穩步健康發展,目前認證企業接近1000 家,產品接近 4 000 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中綠華夏認證有機農產品企業951家,產品3844 個。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 98.8%和 99%,均保持在較高水平。全國已建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 696 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24 個,總面積近 1333.33 萬公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也制定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14年4月1日正式實施,并于2015年8月25日進行了修正,同時廢止了2004年11月5日公布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新的《辦法》對認證機構活動的實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并對有機產品進口,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的使用、監督管理、罰則等方面予以規范和規定。
總之,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營養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機食品市場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快速發展,雖然我國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消費市場有較大管理提升空間,安全和營養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消費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營養是最根本的準則。
(作者單位: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