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石山鎮施茶村,一排排火山石斛基地內,翠綠茂密的石斛迎風搖曳。
“海口地處火山巖地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土壤肥沃、富硒,產出的石斛營養價值高。目前,石斛的市場價約400元/斤,經濟效益可觀。”火山石斛基地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收入,也讓該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喜笑顏開,“火山石斛的品質好,現在已經供不應求了,擴大種植面積是必須要走的路。”
然而讓洪義乾感到擔憂的是,石斛的種植面積一旦擴大,僅靠賣鮮條無法完全解決銷路問題,必須延長石斛產業鏈,發展產品深加工,但海南農產品加工業薄弱,如何將這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洪義乾的擔憂不無緣由。經過近30年的發展,海南農產品已形成果蔬、水產、畜禽等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格局,但加工品種單一,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缺乏精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等。
“近兩年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加工所技術轉讓13項中,僅有1項是在海南轉化投產的,其他都在廣東、浙江等地轉化。科研成果轉化并走向市場,是農產品深加工、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的一個過程,這說明海南農產品加工確實不夠理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李積華說。
農產品深加工滯后
“我們考察過,運用熱科院的技術,提取石斛成分加工成護膚品后,市場價格能高出8倍左右。可加工生產一張面膜,需要多個環節和工序,而每道工序的完成用到的機器又不同,一套面膜做下來需要的也不止一家工廠。”火山石斛產業鏈的構建和延長,讓洪義乾看到希望,但海南寥寥無幾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讓他感到十分無奈。
實事上,作為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海南生產優質的椰子、橡膠等熱帶農業經濟作物。但相對應的農產品加工業卻一直發展較為緩慢。在各大電商平臺上,一些諸如初榨椰子油護發護膚精油、椰子水、乳膠床墊等“網紅”產品,產地多標注為英國、泰國等,選用海南原材料、通過海南企業加工走出去的熱帶作物產品鮮見蹤影。
數據顯示,從種植與加工對比來看,海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僅為0.36: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7:1。例如,海南胡椒產量占全國的97.7%,但多以提供顆粒為主,深加工滯后。
“2015年,海南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海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經營性收入總額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海南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李積華坦言,依托資源優勢,雖然海南省熱帶農產品加工業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出了椰樹、春光等一批實力較強的本土化加工企業,但整體來看,大多企業規模偏小,加工品種單一,依然停留在粗加工層面。
不僅種植業,漁業也是如此。目前,海南水產品加工企業有218家,但是加工產品品種單一、雷同性多,僅有羅非魚、金槍魚、蝦等少數幾種。據了解,目前海南水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47%,發達地區為70%,差距很大,特別是海南捕撈的海鮮產品,基本上沒有加工。
“小而散”制約發展
“制約海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原料是一個因素。海南雖然熱帶農產品豐富,但是由于耕地面積小,單個品種的種植規模很小,一旦上線深加工,就會出現原材料短缺問題。此外,海南農產品整體價格也比內地和東南亞國家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后夏勇開表示,海南農產品的季節性強,原料的供應時間有限,與此同時海南與內地隔海,進出島成本高,也制約了加工業的發展。
對此,“嚕吽”品牌創始人,海南昂侯嘀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慶臣就“深有體會”,雖然公司生產的山柚油市場銷路不錯,可由于種植規模小,本地產量有限,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用內地原料冒充本地原料,打價格戰,攪亂市場。
與此同時,科技含量不高,也制約著海南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海南農產品加工能力還處于低水平,深加工的精致包裝速凍蔬菜、脫水蔬菜、糖(鹽)漬果蔬產品及干果產品都很少。如即食式的高附加值小產品至今還是空白,影響了產品外銷。在省外,很多瓜果蔬菜和水產品被加工成零食,提高了產品檔次。”夏勇開說。
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產品展示廳內可以看到,香草蘭香水、香草蘭酒、艾納香面膜、艾納香藥膏、胡椒調味油、胡椒油樹脂等新產品一字擺開,這些產品很多還是停留在實驗室里或者自產階段,還沒有找到企業進行成果轉化,正期待走出狹小的展示廳。
“這一系列的原因讓感興趣的企業望而卻步。”夏勇開說。
如何將優勢轉化為成果
“所謂現代農業,一定是以加工業為重要引擎和動力的,石斛、沉香等南藥是海南特色,做好深加工、打造功能性農產品就可以占據市場份額。”李積華認為,要改善目前熱帶農產品加工小而散的局面,政府要有清晰的規劃,確定打造最有海南特色、最適合加工的幾大農產品,重點扶持,率先打出效應。
李積華表示,海南農產品加工是有優勢的,包括旅游優勢、資源特色優勢、氣候優勢等。但要把這些優勢轉化為成果,海南農產品加工首先應與旅游市場充分結合,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其次,還應走高值化發展道路,把功能特色發掘出來,做多元化功能特色產品。再次,還應加大政策開放力度,吸引島外資本上島創業。
“目前,城鎮化、精準扶貧和全域旅游的政策利好,正是海南農產品加工品牌建立的最好時機。”夏勇開認為,既然大品牌不好引進就培育海南自己的品牌,規劃出海南本土的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既要有品質優勢,又要有適合于海南自然條件的耐性,更要具備規模化種植的先決條件,如此打造的品牌就具備了長足發展的根基。
此外,還應重視科技,重視人才。“從科研成果來看,目前熱帶農產品加工所需要的技術優勢愈加明顯,能讓不少新技術從‘高閣’中走出,走入市場,為此,政府應重視科技、重視人才,增強對科研成果的認識,找準與市場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和發展路子,不斷培養既懂科技也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多方努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快科技興農腳步,助力海南農產品加工發展。”夏勇開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