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從基層抓起,縣域是重中之重。自2014年我國啟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以來,各創建單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有了顯著提升,逐漸成了“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監管體系建設、社會共治”的樣板區。如今第二批試點名單也已經公布,回顧第一批創建單位,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亟待總結。湖南省東安縣作為中部地區質量安全縣創建的典型代表,在生產主體管理、監管全程化、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孟夏時節,山巒蒼翠,鳥語花香,田疇間不時閃動農人忙碌的身影。
位于湘江上游的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這里盛產著柑橘、翠冠梨、紫皮大蒜、優質稻、生豬、東安雞等優勢農產品,集“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等榮譽于一身。2016年底,經過兩年的扎實創建,東安縣又從農業部接過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的榮譽稱號。
近年來,東安縣按照“四個最嚴”要求,以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為重點,以綠色生產和全程管控為主要手段,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群眾滿意為目標,大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加強農產品監管,大幅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從田頭到餐桌,保障食品安全,是一條道德底線,也是一份政治責任。我們會格外珍惜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這塊金字招牌,并長久保住這個牌子。”東安縣委書記馮德校說。
主體管理規范化
近年來,東安大廟口鎮農民李華聯合16個種植大戶成立了李華水果專業合作社,在井頭圩鎮紫江村第4組流轉了110多畝地種植優質葡萄和枇杷。這些天,葡萄已開始掛果,豐收的枇杷在本地就已銷售一空了。“味美、賣相好,完全無公害,所以喊得起價也賣得快!”李華一臉幸福地對記者說。
“這合作社真叫人放心,施肥打藥各個環節都講規矩。”據紫江村第4組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組長唐芳林介紹,他們“暗訪”多次從未發現任何問題。在鹿馬鎮河東村,監管員、原河支書席光祿對記者說,幾年來經常盯著種養大戶,但抓不著一起違規,他都快要“失業”了。
上述這些事例,從側面反映出東安縣生產主體安全生產責任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背后,離不開東安縣對生產主體合理有效的監管。那么,主體管理是如何推進的?
首先,東安縣落實了監管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對全縣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農民合作社、畜禽屠宰企業、收購儲運企業、種養專業大戶和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等生產經營主體100%落實了監管名錄制度,對生產、經營不合格農產品一律納入“黑名單”強化管理。
其次,實施規范化管理。以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全面推行農產品生產記錄、誠信承諾、自律檢測、產地準出、質量追溯“五項制度”,督促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賬、農資產品購買臺賬、農產品購銷臺賬、農產品產地準出卡“四本臺賬”,向當地鄉(鎮)政府遞交農產品安全生產責任書、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農產品農藥殘留檢驗檢測責任書“三個責任書”。
此外,東安縣還通過加強生產經營主體人員培訓、嚴格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強化農產品自檢、全面實施無害化處理,促進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意識的落實。
監管環節全程化
東安南橋鎮的早熟黃花梨是地方知名的優質農產品。早兩年,當地一家企業因所用低毒農藥殘留尚未消解達標時提前采摘上市,縣監管部門得悉后迅速處理了此違規行為,幫助企業全部召回產品并予處罰,及時挽回了影響,保護了地方品牌聲譽。縣監管部門還結合此事向所有生產經營主體嚴肅重申產地準出要求,加強全縣15個水果基地例行監測點的周抽檢并每月及時形成檢測報告。
這僅是東安無縫覆蓋促進監管環節全程化的一例。監管環節全程化,該縣把工作放在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推行產地安全監管、加大監督檢測力度、嚴格執法、加強農業標準化基地監管等5個重點上,對產地環境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管控、收購儲運過程監管、包裝標識管理、不合格農產品召回處置,與日常定期檢測、不定期抽測、生產巡查、信息報送、學習培訓、考核獎懲等環環相扣、緊密結合,成績顯著。
在湖南率先完成了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東安縣,為加強監管體系建設,縣里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檢驗檢測站和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全縣15個鄉鎮均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檢測站和農業行政執法中隊,在301個村、4787個組分別設立了監督員和協管員,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無盲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同時,在全省率先對縣、鄉(鎮)兩級的農業、畜牧水產的檢驗檢測資源進行了整合,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方面,該縣按照每個鄉鎮監管站各配備2-3名專職監管員、檢測員的標準,為15個鄉(鎮)監管站共配備監管、檢測人員93名,統一納入全額事業編制。村監督員、組協管員的工作補助,由縣財政按每人每年800元和600元的標準在轉移支付中撥付,確保工作需要和隊伍穩定。
想干事,還要能干事。東安縣堅持將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形成了農安監管無縫覆蓋的良好局面。
生產環節標準化
一年前,東安縣井頭圩鎮群山村是東安知名的葡萄村,種有葡萄2100畝,年產3000噸,過去一直沿用報紙將果實套袋,由于報紙套袋可能造成鉛污染,使得該村葡萄一度低質低價,銷售不暢。去年,組、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和鎮監管站將情況逐級報縣后,縣監管部門在該村推廣標準化生產,改用專用果袋,該村葡萄銷售價格同比上升30%以上,且產品供不應求。
為加快推進全縣標準化建設,近年來,東安縣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2016年,縣財政對每個生產基地補貼3000-10000元支持建設廢棄物收集池,對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每項分別獎勵1萬元、2萬元、5萬元,打造了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農業產業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組織制修訂和宣傳推廣水稻、玉米、西瓜、生豬、東安雞等生產技術規程,引導督促生產者依規生產,農業標準入戶率達90%以上;引導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堅持按照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實行“六統一”:即統一產地選址、統一生產布局、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建立生產檔案、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廢棄物處理,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截至目前,東安縣共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59.2萬畝、創建農業部標準果園3000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2個、綠色食品8個,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84個、26萬畝。標準化生產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嘗到了農業標準化和集約化生產的甜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