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的柳樹吐出了新芽,晉中的迎春花悄然綻放,晉北的暖陽消融了冬日的積雪,早春二月,記者在三晉大地采訪,處處感受到群龍勁舞的勃勃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河南省強農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地,農產品加工產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優勢特色農業加工產業鏈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特色農產品響當當
加工業成為香餑餑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這首歌唱出了人們對家鄉的愛戀,也清楚地告訴世人山西乃物華天寶之地。
山西省特有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物種,特色雜糧有谷子、燕麥、蕎麥、雜豆,特色干果有核桃、紅棗等。豐富的農產品為加工企業提供了充盈的原料,“小雜糧王國”的美譽則成了吸引客戶投資山西的靚麗名片。
1月18日,第一批罐裝王老吉飲料在山西孝義市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園嘩啦啦下線,享譽中外的“王老吉”品牌在晉落地開花。一周簽約,五個月投產。這個農產品加工項目令人稱道的不僅僅是其速度,更重要的是把全省農產品深加工品牌引向了全國。據王老吉項目合作方之一、山西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樹平介紹,項目可就地消化紅棗、山藥、食用菌等15萬噸,實現年產值50億元。
企業謀轉型,資本要逐利。這些年來,無論是民間的“煤老板”,還是國營的“煤老大”,都放下了身價,紛紛和農民打起了交道,社會各類資金都看好農業這個不落的朝陽產業,山西省的農產品加工業呈現百舸爭流的局面。
來自山西省農產品加工局的資料顯示,“十二五”以來,全省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2%以上,各類企業近4000家,有32家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13家企業列入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00多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90家,超10億元的10家。
點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把庫存高企的農產品調下去,把有市場前景的特色農產品調上去。山西省特色雜糧在國際上消費量和單價呈逐年上升趨勢,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企業一致看好發展雜糧產業鏈自然符合情理。
政策給力強龍頭
農民腰包鼓起來
尤金蓮,河曲縣土溝鄉人,她當過民辦教師、開過飯店、干過農民經紀人。2013年,她將目光瞄向功能食品開發,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蓮芯硒美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在河曲、繁峙、代縣、神池、岢嵐等縣已發展富硒雜糧15000余畝。去年,她帶著自己的富硒土豆、美葵、小米等特色農產品參加了國際硒學大會。短短三年,尤金蓮從一名農家女蛻變為一個登上國際講臺的企業家。
近年來,山西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內容,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513”工程,強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產業項目建設,每年政府用于企業貸款的貼息資金就有2.2億,先后扶持汾酒、亞寶、振東、廣譽遠、中遠威、紅杉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協助雙合成、本草農業分別成功發行了1億元和1500萬元的私募債券,幫助澳坤生物、永濟長榮、晉中金糧在“新三板”融資1.02億元。目前,近20家擬上市企業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有200家企業進入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展示。
山西省農產品加工局局長李岳峰說:“我們是兩手抓,一手對內抓政、銀、企對接向銀行貸款,一手對外抓上市融資。”全省逐步形成了糧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類、油脂、中藥材等八大加工產業集群,形成了以永濟市、清徐縣、小店區、文水縣、平遙縣、榆次區、太谷縣、廣靈縣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聚集發展區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日益呈現集群化、區域化發展態勢。2016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520億元,同比增幅6.8%,輻射400萬戶農民,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
點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是促進農民增收,政府要關注農民、依靠農民,企業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兩者要攜手前進,才能保證改革的成功。
只有“大象”還不夠
需更多企業站出來
從兩萬元的家庭養雞場,到擁有8000余人的大集團;從偏隅呂梁山一角,到全國謀篇布局80余個基地;從個人謀求生路的小作坊,到帶動省內外10余萬戶農戶增收的大龍頭。談起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史,公司當家人呂銳鋒只用了四個字“心無旁騖”。
從1998年開始至今近20年間,大象農牧集團用“工匠”精神,把“一只雞”做到了極致,這家集畜禽繁育、飼料加工、肉禽屠宰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畜牧企業,2016年銷售收入實現101億元,成為全省首個銷售收入突破百億的農牧企業。
“只有一個‘大象’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企業站出來!”這是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郭志利的呼聲。他長期奮戰在農業科研一線,對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研究。山西省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是中小規模企業及農民個體和合作經營的小作坊數量占到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量的70%以上,且以粗加工為主,附加值低,產品質量安全無法保障。在山西省為數眾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大象”顯然是鶴立雞群。
郭志利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些基層干部對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企業的加工程度低、層次淺,農產品營銷滯后,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不充分。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山西省剛剛通過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施方案》中,立足全省雜糧、中藥材、鮮干果等特色資源優勢,首次提出了注重引進消化吸收,依托重點龍頭企業,瞄準中高端市場,大力開發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愿景目標,與此配套的一個融科研、企業、旅游和養生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集群——山西“農谷”已經在晉中市太谷縣啟動,由此,山西省新一輪的農業開發熱潮正悄然來臨。
點評: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改變全省農業落后的局面,提升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僅要加快農科研究,還要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變為現實生產力。
(稿件來源:《山西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