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料峭,晨曦初現。此時,位于京南的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已是車水馬龍,商賈云集。近年來,這里每天有3萬多噸的果蔬被端上京城千家萬戶的餐桌,首都9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由此保障。
每年全國兩會召開的重要時期,盡管已經做好科學穩妥的農產品供應方案,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執行會長、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每天都抽空在市場內走一走,看菜量、問產地、詢價格,不時與商戶交流業務,時刻關注首都的農產品供應。
實際上,一年四季,新發地市場的粗糧細糧一應俱全,果蔬魚肉精致新鮮、副食零食品種多樣,其穩定而強大的供應能力使首都餐桌從“有啥吃啥”升級為“吃啥有啥”,而且更加安全、營養、健康。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發地市場的繁榮崛起,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春風,歸功于張玉璽不忘初心、逐夢前行的奮斗與堅守。成立29年,新發地市場樹立了全國農產品流通的中心地位和國際形象。創業29年,張玉璽勵精圖治、起航未來,榮膺中國農產品流通終身成就獎。風雨29年,張玉璽領導著新發地,深耕偉大的農批事業,穩穩地托起首都的“菜籃子”和“果盤子”。
全國基地供應優質食材
據了解,目前,新發地市場已形成以蔬菜、果品批發為龍頭,糧油、肉類、水產、調料等綜合批發同步發展的新格局。2016年,新發地市場農產品交易量1550萬噸,交易額721億元人民幣。據統計,上述雙項指標連續十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新發地成為中國農產品的代名詞,其價格指數成為引領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張玉璽介紹說,北京80%以上的農產品依靠外埠供應。為構建首都農產品供應的長效機制,使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北京市場,新發地在海南、河北、山東、甘肅、寧夏等全國各地建立了300多萬畝農產品供應基地。在河北、內蒙古、山西、安徽、湖北等地采取托管、自營的方式,建設了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我們唯一的目的是提高北京市農產品的自給率和可控率,保證首都北京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
實際上,通過農產品供應基地和分市場的建立,新發地構建了首都農產品的安全供應體系。不僅保證了供應,也拉低了農產品價格。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蔬菜價格評比中,北京的價格排名總是在20位以后,價格總體偏低,新發地因此被視為是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器”。
多措并舉創新流通模式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如火如荼,生鮮電商成為行業的一片藍海。實際上,從2010年起,新發地市場就先人一步,開始電子商務整體布局,探索出“新發地+互聯網+品牌農業”創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
2015年,新發地市場適時推出自有果蔬品牌“珍品薈”,北京民眾可采用網上下單,直通社區超市的模式,購買日常生活需要的農產品。此外,新發地市場在京東、1號店平臺上設有“新發地旗艦店”,銷售精品果蔬。新發地市場將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業態,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增強了市場的吞吐能力和輻射效應,為市場在更大領域、更廣范圍、更深層次做精、做細、做強農產品流通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市場業務也穩步向生產源頭和零售終端同步延伸,現已在北京市區內設立了150多家便民菜店,500多個社區直通車,所有果蔬均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新發地市場積極推進“農改超”項目,打造 “來顆桃”連鎖品牌超市,把新發地市場搬到老百姓家門口。
“今后幾年,新發地市場計劃再開設1500—2000家便民社區菜店,滿足首都居民日常果蔬消費需求。”張玉璽如是說,讓首都餐桌的美食種類更豐富、價格更實惠、品質更優良。
升級轉型建現代化市場
從平面升級為立體、最終告別露天交易。目前,新發地市場已吹響升級轉型的號角,蔬菜綜合交易樓已緊鑼密鼓開工建設。一個與首都相匹配的現代化農產品交易市場呼之欲出。
據張玉璽介紹,新發地市場現有土地1680畝,其中的670畝土地將用于建設立體的綜合性農產品市場,包括冷鏈交易區、果品交易區和蔬菜交易區,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各層裝卸貨。余下的1000畝土地將重新規劃為綠地,進行植被改造,多品種花草樹木交相輝映,新發地市場將煥然一新,成為集觀光、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園式購物中心。
新發地市場將持續推進產品、包裝的標準化和品牌化,在產地將包裝標準化后,減少再包裝成本,同時為相應的城市垃圾減量。力推“扶大、扶優、扶強、扶品牌”戰略,重點扶持3000戶各品類商戶,同時擴大他們在產地的種植面積,引導產地走標準化、品牌化道路,保障首都農產品供應。
張玉璽表示,未來幾年,是新發地市場深化改革、升級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市場員工和廣大商戶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主動作為,勇于開拓,讓更多商戶富起來,讓產地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首都百姓吃上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努力打造農產品流通新型平臺,叫響新發地現代化農批市場品牌。
做大做強農產品大流通
張玉璽一直以來致力于農產品行業的發展以及品牌的推廣工作。張玉璽認為,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謀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農業改革仍是一塊硬骨頭,必須要有新突破。
由于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產品質量把關不嚴等因素,我國部分農產品受到擠壓,而進口的同類農產品價格高昂,卻受到人們的青睞。張玉璽希望,在農產品領域,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部門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流通體系,大力打造推廣農產品品牌。只有各方攜手共進,才能培育出更多優質農產品、拳頭農產品、品牌農產品;才能為產地農戶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才能為消費者提供充足的更加安全、更加營養、更加健康的餐桌食材;才能做大做強農產品大流通、大繁榮事業,共創健康中國,共圓中國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