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訂單違約 何苦兩敗俱傷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文/張傳發 字號:【

  從前幾年的大蒜、生姜,到去年的瑪咖、菠蘿,在農產品價格暴跌中,農民很受傷。訂單農業作為以銷定產的重要手段,對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場價格風險具有一定作用。然而,筆者調查發現,訂單農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因為部分農民契約意識差、惡意違約而變得難以推行,這反過來又傷害了商戶和農民。

  評判 新農業需要新模式

  訂單農業,看起來是個美好的東西。對農民而言,意味著銷路穩定,農民只要按訂單種植,企業便會照單全收,且不管行情如何,利潤都有所保證。對企業來說,意味著穩定的原料供應和可控的農產品質量。由此來看,一紙訂單解決了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產銷對接問題,也解決了農業生產規劃性不足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這個看著前景美好的訂單農業卻屢受詬病,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履約困境。一方面是農民違約。遇到市場價格稍高,便會不再履行承諾,轉而賣給其他商販。另一方面是企業違約,因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變化頻繁,購方違約“跑路坑農”事件也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社會逐利心態的制約,農民和企業都可能成為違約主體,如果單純指責農民總是惡意違約,顯然有失公允。其實,無論是農戶還是公司,單個市場主體即使實力再強,但在面對生死存亡、利益得失的關鍵時刻也總會丟棄誠信。這也表明了訂單農業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筆者以為,在缺乏有效約束機制前提下,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讓失信者有所戒懼,讓守信者不再受傷,讓農村經濟運行在嚴守契約的軌道上勢在必行,也是破解訂單農業“履約困境”的有效途徑。但如果一味地將問題矛頭指向誠信環境建設,并不全面也未觸及問題實質。

  要想讓市場經濟下“誠信小船”能揚帆遠航,首先是政府和企業要探討一種新型農產品交易模式,如政府可以借助現貨、期貨的市場機制,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信息實時更新,幫助供需雙方對市場做出相對準確的預判,有效避免訂單農業“坑農”現象再發生。其次,也需幫助農民樹立長遠眼光和發展意識,切莫搞“一錘子買賣”害人害己。

  析因 應把農民當利益共同體

  所謂訂單農業,就是以銷定產,在相關農產品標的種植前,由農業合作社或企業等與農戶簽訂合同,給予農戶相關農產品標的采收時最低保護價,同時又給予高于保護價時隨行就市的市場價,從而確保種植、產出和農民等可預估的收益。由此可見要想確保訂單農業穩定健康運行,農民要有足夠的誠信,及時有效履行合同,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保障。

  但在這個履約過程中,有關合作社、企業的作為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進行訂單農業推行過程中,要對農戶進行足夠必須的實施訂單農業的作用、意義,以及違約的危害等宣傳。另一方面,相關的最低保護價要公道合理,隨行就市也要真正的隨行就市。

  一些合作社或企業制定的所謂訂單農業標的最低保護價格,很多時候完全是企業一方的意愿表示,相關農戶并沒有多少參與權、發言權、知情權和最終決定權。至于最終確定的最低保護價到底合不合理、能不能最大限度彰顯農民利益,猶未可知,這也進一步降低了農民誠信履約的神圣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訂單農業頻頻違約,農民誠信度不高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基礎因素。但有關方面也應放寬眼界站在基層農民的角度,看到這一工作在推行中其他更多基礎工作的缺失,把農民兄弟真正作為訂單農業中切實共享共榮的利益共同體來看待和行事,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變,相信訂單農業違約情況自會大大消散,起碼不會像現在這樣頻發和容易出現。

  提醒 訂單農業底線是惠農

  近年來,我國多地曾出現過“蒜你狠”“豬周期”“倒奶爛菜”等現象,這些農產品的周期性價格波動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高價”或“滯銷”主要是由于農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農業生產決策性失誤,從而一些農產品陷入“生產大增—價格暴跌—生產銳減—價格暴漲”的惡性循環之中,最終,“價高傷民,價賤傷農”都不利于市場的穩定,難以惠民更難以惠農。

  “訂單農業”恰恰可以帶領農民走出這個“怪圈”, “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的產銷方式能夠有效地減少農民種植的盲目性,既能解決銷路問題,又能防止價格暴跌的損失,對農民來說,是具有優勢的一種選擇。

  然而,現實中,一些農民存在“短視”心理,價格下跌就履行合同,價格上漲就無視合同,殊不知,失信就意味著讓自己喪失了這道“護身符”,也許在價格上漲中仍履行合同協議價格,農民賺的不如隨行就市的多,但一旦價格暴跌,農民可能只有坐在爛菜地里哭!所以,讓農民誠信履約,才是穩穩的收益,這就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最首要的前提是保障農民有利可圖。即“協議價格”必須是農民能夠收回成本且能盈利的價格,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最低限價”或者增加補貼來守住底線。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幫助農民科學種植降低風險、打造地域品牌增強競爭力等。總之,“惠農”才是“訂單農業”的最終訴求。其次,征信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過程,全社會直至農村都需加強宣傳教育,幫助農民算好“誠信”和“失信”這本賬,才能讓農民從追求暴利到向追求長期穩定的收益轉變。

  總之,讓農民既獲利又不損害訂單企業的利益,要幫農民建立契約意識,更要保證農民“有利可圖”,因為“雙贏”才是最能夠長久的契約!

  建議 應有第三方參與其中

  訂單農業,買賣雙方事先訂有產銷合同,但合同卻總難以保證執行的力度,原因在于違約成本太低,同時監督執行的力量不足。

  對癥下藥,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訂單農業,簽訂合同時,還應該有“第三方”介入,以加強監督,以確保合同執行,既保護賣方的合法利益,也保護買方的合法利益,以求“雙贏”,使“訂單農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這里的“第三方”,可以是政府機構。訂單農業,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在簽訂供銷合同時,雙方都得交納一定的“信用保證金”而交給作為“第三方”政府機構來保管;如果說,到了兌現合同時,由于市場行情變化而有一方違約,或不按合同價收購,或不按合同價出售,對不起,按合同規定,違約方的保證金作為“違約代價”由第三方負責賠償對方,也就是說,違約是要付出違約成本的,違約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三方”也可以是保險公司。訂單農業,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在簽訂供銷合同時,雙方都得向保險公司投保,而一旦市場行情變化而有一方違約,或不愿按合同價收購,或不愿按合同價出售,對不起,由受害方向保險公司索賠,以盡可能地將其“受害損失”降到最低。

  不僅大蒜、生姜、瑪咖、菠蘿,還應該包括生豬在內的諸多農林牧漁中“名特產品”,這些“訂單農業”,都應該有“第三方”參與其中,以確保不再有市場行情的“大起大落”,以闖出一條現代農業之路。

  (稿件來源: 《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