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三農”議題也成為萬眾矚目的熱點。“兩會”期間,來自各地的代表委員們紛紛為國計民生建言獻策。我們來聽聽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應這些熱點議題時都說了些啥。
五大措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去庫存。改善供求關系,主要是減玉米。2016年,已經調減了近3000萬畝,今年還要繼續增加。所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要繼續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我們希望今年能夠調減到4000萬畝,而且我們評估了一下,今年由于實行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價格向市場回歸,所以也會引導農民進一步調整結構。
二是補短板。就是要補齊優質品種、短缺產品、生態環境的短板。比如我們要振興奶業,增加大豆生產,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農業。
三是增效益。農業的效益問題關系競爭力,也關系農民的利益。現在一方面農業生產的成本“地板”抬升,另外一個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間受到擠壓,要在這個方面采取措施,特別是大力推進節本增效和適度規模經營,再就是拉長農業的產業鏈。總之,要通過節本增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流通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四是育主體。就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村的職業農民,也包括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
五是增動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二是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通過這些來激發活力,增加動力。
民族奶業知恥后勇,脫胎換骨
小康社會不能沒有奶業,十幾億中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民族奶業。所以,我們把奶業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
這些年來,我們民族奶業知恥后勇,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一是養殖規模化,現在100頭以上養殖場比重已超過50%,農戶房前屋后拴幾頭奶牛已經成為歷史;二是擠奶機械化,“擠奶姑娘”手工擠奶也已經成為歷史;三是產業集中化,排名前20的奶企,銷售額與生產量比重超過50%。
下一步,農業部將主要在幾個方面加強工作:第一是養好牛,出好奶;第二是嚴監管,保安全;第三是強企業,樹品牌。
我對我們中國的奶業充滿信心,我相信未來外國人也會到中國旅游來買中國奶粉!
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
農業部將貫徹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概括來說,就是“三個兩”:
一是要保住兩大口糧。就是要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為此要完善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特別要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把口糧生產任務落到地塊,當然對此要有政策支持。
二是穩住兩個積極性。就是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要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給種糧農民以適當補貼。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糧的人有賬算。同時,要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重點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讓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不吃虧。
三是實施“兩藏”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藏糧于地”,就是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末要確保達到8億畝,力爭搞到10億畝。“藏糧于技”,就是重點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還要通過機械化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總之,我們要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大力度抓農產品質量安全
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是基本民生,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第一,狠抓高毒農藥的管理。高毒農藥這幾年已經禁用了39種,還有12種要限定在非食用作物上使用。現在,高毒農藥使用量比重已經從本世紀初的35%下降到2%。下一步還要本著“時機成熟一個禁用一個”原則分步推進,現在已經列入計劃的近兩年要淘汰的還有3個。有的說,為什么不能馬上淘汰呢?因為有一些害蟲,比如地下害蟲,像經濟作物、非食用作物,包括林木害蟲,有時候還需要這樣的藥物。所以,要加強研發,要有替代品。
第二,要加大蔬菜生產基地農獸藥殘留超標檢驗,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大源頭管理。現在我們在“菜籃子”生產大縣推廣生產者合理科學用藥,同時推廣專業化的統防統治。
第三,狠抓“三魚兩藥”。針對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進行專項整治,嚴查打擊違禁使用行為。現在看,主要是在魚類長途運輸中使用,因為我們有一個消費習慣,大家愿意吃活魚,活魚長途運輸容易死,所以有一些經營者就進行非法添加。總的來看,情況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第四,狠抓抗菌素藥物的使用。開展全國獸藥抗菌藥的綜合治理五年行動,要推廣二維碼、獸藥處方和休藥期制度。
第五,繼續嚴查打擊“瘦肉精”,發現一起,打擊一起。下一步,我們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重點推進“三化”:一是推進標準化生產,二是狠抓全程化監管,三是推進品牌化建設。特別是在規模經營主體中首先推廣標準化生產。
(本刊記者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