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又到了播種希望的時候。在東北很多地方,經歷了玉米收儲政策調整帶來的陣痛之后,一些農民長期存在的“今年種什么”焦慮更加明顯。如何加快紓解這種焦慮,為農民們“指點迷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去年基礎上,國家發改委近日宣布,今年我國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主體多元的改革方向,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實施和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同時,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這意味著,如果不好好研究國家政策并提出應對方案,不加快調整種植結構,農民增收的壓力就可能會加劇。
面對壓力,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經行動起來。比如,一些領導干部帶頭下基層,走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勞務經濟和畜牧經濟等,受到農民歡迎和積極響應。然而,政府代替不了市場,市場有自身的規律,盲目地調整種植結構也不可取。比如,有些地方選擇引導農民發展木耳等特色種植或大面積建設蔬菜大棚,這些工作可能會有所成效,但如果一哄而上地“押寶”木耳和蔬菜,極可能出現和“谷賤傷農”一樣的“菜賤傷農”。
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有我國農業發展規模化不夠、小農生產與大市場不接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為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嚴重不對稱,政府有關部門習慣行政化指導,為農民提供的市場信息和預警不夠權威和精準。過去,農民每年種什么,大都不是根據市場信息來判斷的,而是根據自己經驗“撞大運”。不僅是在種植業,畜牧業領域的“豬周期”“蛋周期”等現象,也擊中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痛點。
移動互聯時代,為破解農業信息不對稱提供了可能。當前,如果政府能搭建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農產品市場分類信息平臺,如果政府提供的政策和市場信息等公共產品足夠可靠,如果基于互聯網的全國性糧食交易平臺能夠搭建起來,農民種什么的焦慮就可能會實現大大緩解甚至化解。
糧食安全大如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不能突破的底線。在積極穩妥推進糧食“價補分離”改革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讓政策設計更周全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細致,讓市場信息能直達農民,及時回應各方關切,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