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綠色食品,實干做實“綠色”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本刊記者 崔建玲 字號:【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我國綠色食品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現階段各行各業都在講綠色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泛綠化”現象。面對新形勢,我國綠色食品事業該如何發展呢? 3月21日在杭州召開的2017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座談會(以下簡稱“座談會”)給出了答案:新形勢下,既要有憂患意識,更要堅定信心,關鍵是做好自己。只要保持定力,扎扎實實工作,始終保證標準科學先進、審查嚴謹規范、監管嚴格到位,就能夠在綠色發展潮流中保持綠色食品“主力軍”“王牌軍”的地位,成為引領綠色生產的“龍頭”和綠色消費的“標桿”。

  打牢基礎 不斷完善標準

  “標準是認證和管理的基礎,是綠色食品事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需要把基礎打牢!”座談會上,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表示。

  在我國,綠色食品的標準不同于其他標準,獨立性很強,可以自成一體,具有鮮明特點。第一,綠色食品包括初級農產品、初加工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屬于跨界制定標準,范圍較寬。第二,在標準整體構架上,既有通用類的標準,也有生產體系操作的標準。第三,在環節上,從過程控制、終端產品、包裝標識乃至市場銷售都有一整套系統標準。第四,在指標方面,既有環境(水土)指標,又有產品(安全、品質)指標等。

  2016年,我國綠色食品標準建設持續推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完成14項標準的修訂,發布實施27項標準,綠色食品有效標準達141項。為確保標準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開展了部分通用類標準應用的跟蹤研究與評估工作。為確保標準執行到位,中心和各地綠辦通過組織交流檢查、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加強標準宣貫,通過原料基地、產業園區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2016年新增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示范基地31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3個。

  除國家在綠色食品方面的標準外,各地也通過各種措施健全完善地方標準體系。黑龍江省按照國家綠色食品行業規范要求,在深入總結汲取各地基地建設先進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開展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系統化制(修)訂工作。制(修)訂糧食、蔬菜、畜禽、水產品、食用菌等方面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62項,全部通過省技術監督局組織的專家評審,作為地方標準頒布實施。同時,為推動標準落實到位,當地在“黑龍江綠色食品網”等涉農網站及時公布新標準,并由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下發到每個基地。開展培訓,編寫、下發基地“明白紙”“操作歷”,印制生產記錄手冊,真正讓基地農戶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此外,該省還積極推廣“鴨稻共作”“漁稻共作”等綠色有機生產方式,探索標準化生產新途徑。以富錦長安永勝水稻基地為重點,打造和培育了一批高標準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典型,在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產品、加工和包裝儲運等六方面按照標準生產、加工和經營。

  在我國綠色食品標準制定上,馬愛國認為,重點應做好兩個方面。一是標準的水平需要提高。從整體上看,我國綠色食品標準雖然達到了國際水平,但從單一產品來看,大多標準主要引用現行國家標準。隨著綠色食品事業的不斷發展,標準也在不斷完善,因此,要在標準的水平問題上,靜下心來,很好地梳理,不斷提高和完善。二是著重標準數量上的研究。標準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得足夠用,應思考在標準應用上,究竟綠色食品的標準要多少,才能滿足認證管理的需求。

  標準就像一把尺子,能夠丈量企業主體是否按照規定種植、管理和銷售產品,因此這把尺子首先必須得合乎實際、合乎生產的需求。馬愛國表示:“標準的基礎打牢了,綠色食品這項事業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嚴格審核 把好準入門檻

  綠色食品事業自1990年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26年,總量規模逐年擴大,市場影響不斷增強,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依托品牌,綠色食品已形成一個從基地建設、投入品推廣,到產品開發、市場營銷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嚴格的許可審核是綠色食品認證的關鍵一環。近年來,綠色食品在產品申報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下,從受理申請、現場檢查、材料審核、專家評審到證書頒發,嚴把各個關口,特別是強化檢查員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將不合格產品及時擋在門外,保持了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安全水準。

  福建省在綠色食品審核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做法。“掌握信息,確定風險點是降低認證風險的基礎工作,通過加強風險信息收集,對信息進行全面分類與分析,為開展風險管理提供依據。” 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周樂峰表示。2009年,福建省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通知》,建立了綠色食品標志審查許可風險控制程序。通過及時收集上報產品風險與危害信息、行業產品與企業風險信息,并與多個部門共享風險信息,按照不同風險隱患,突出不同檢查環節,對不同企業和不同申報產品檢查各有側重,對高風險企業與產品增加檢查環節,保證現場檢查質量。針對基地與企業地址均在同一縣、鄉的企業檢查時,福建省增加了對基地所在鄉鎮及縣里的農資經營店的了解,了解農藥、化肥在該申報作物上的使用情況,并與所檢查企業作對比,謹防投入品風險。

  福建省在種植業產品申報中,審核信息非常詳細,要具體查看農藥的購買使用記錄、生產操作規程中農藥使用情況、農資倉庫中庫存農藥及保留的農藥標簽、員工訪談了解農藥使用情況等是否一致,農藥來源與基地所在縣、鄉農資經營店介紹是否一致。

  馬愛國強調,認證是綠色食品的源頭,一個關鍵點必須加強,即申報主體要把這套標準化綠色生產模式真正落實。用標準說話,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長期保持這套標準。而這需要綠色食品工作者精心的服務和技術指導,要把市場主體作為綠色食品事業的一環真正納入進來。

  嚴格監督 企業必須遵守“規矩”

  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獲證企業需通過年檢或不定期抽查,這是為了更好地督促企業嚴格遵守綠色食品的“規矩”。一旦發現不符合綠色食品“規矩”的產品,將被“摘牌撤證”。

  2016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共抽檢綠色食品4761個,檢出不合格產品59個;抽檢有機農產品200個,發現不合格產品2個。各地對47個城市和地區的146個各類市場開展了綠色食品用標情況監查,檢查樣品4178個,及時處理了用標不規范和假冒產品。中心還配合各地工商、質檢和農業行政執法部門對133件舉報、申訴案件進行處理。2016年,農業部共取消110個綠色食品產品的標志使用權,為近幾年“摘牌撤證”數量最多的一年。

  河北省在監管工作中,堅持以企業年檢,產品抽檢和標志監查為抓手,明確各地市屬地監管職責,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綠色食品監管體系。除各市組織實施企業年檢之外,2016年,河北省對全省綠色食品產品進行全面抽檢,共抽檢146批次,樣品基本涵蓋了所有應季產品。通過抽檢發現,一些加工產品的微生物和食品添加劑問題有待加強。針對檢驗中的趨勢性結果,河北省將調整抽檢方向,加大加工產品的抽檢力度。

  黑龍江省將監管端口前移,開展基地環境普查。2016年,黑龍江積極爭取1230萬元財政資金,對全省7400萬畝有機綠色食品基地環境的25項指標進行全面檢測。除此之外,該省還突出“投入品”管控,推廣“定點銷售”和“統購統發”以及“五有”(有專人監管、有農技人員指導、有質量安全措施、有生產記錄、有考核辦法)等監管經驗把住源頭質量關。

  綠色食品作為政府推動的公共品牌,近年來,被眾多市場主體青睞,但也出現了一些假冒綠色食品的情況。因此,目前全國多地紛紛開展標志市場監查行動,凈化市場環境。去年5月,河北省在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等市7個大中型超市及1個農貿批發市場開展了標志監查工作,購買標稱綠色食品樣品191個(批),發現疑似假冒綠色食品7個,不規范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4個。對發現問題的產品均按程序進行了處理并按規定上報。經過多年持續的標志監查,河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現在假冒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少,且基本分布在農批市場,規范的大型超市、商場很難購買到假冒產品。

  除此之外,通過加強隊伍人員培訓,提升隊伍素質和能力,保持專業隊伍和業務工作的穩定性,實施激勵機制,也是加強綠色食品管理的重要方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馬愛國認為,目前,全國各地通過借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對綠色食品實行可追溯管理,使綠色食品公開、透明,讓消費者在終端能看得見、摸得著,能夠放心購買綠色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綠色食品的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

  從標準制(修)訂,到審核認證、隊伍建設,再到監督管理,從中央到地方,上下一體,無一不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綠色食品事業的發展,終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真正的綠色食品提供給消費者。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似乎沒有捷徑。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王運浩認為,不管環境如何改變,關鍵要踏踏實實發展好自己。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