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有一位癡迷農業科研的博士,潛心研究農業科技23年,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2017年1月9日,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的科研項目“東北地區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就是今年47歲的內蒙古民族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李志剛教授。日前,筆者采訪了李志剛教授。
今年47歲的李志剛是通遼市人。他告訴筆者,他的爺爺是一位很有學識的讀書人,父親在爺爺的教育下刻苦讀書,后來成為一名大學教師。他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祖輩和父輩的教育和影響。
李志剛說,他的父親早年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農學院的前身哲里木盟農牧農機學校擔任農機學科教師。他從小就受到父親所從事事業的影響,長大后考取了在哲里木盟農牧農機學校基礎上創建起來的哲里木畜牧學院。后來,這所學校和其他兩所大學合并為今天的內蒙古民族大學。大學畢業后,他在沈陽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就一直在哲里木畜牧學院和后來的內蒙古民族大學工作。2010年,經過4年多的努力,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從事作物學博士后工作的他完成了期間的科研任務。
李志剛說,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農業發達,糧食商品量高,是自治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畜牧產品生產基地,屬于旱地農業。如果在東部旱地農業高效節水與灌溉技術有發展和突破,就可以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李志剛告訴筆者,東部地區在糧食產量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種植方式、資源利用等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要讓東部地區農業生產能夠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進行科學研究。“東部地區屬于‘鐮刀彎’地區。這一區域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我們科研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東北地區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就是針對‘鐮刀彎’地區進行研究的。”李志剛說。
為了促進東北地區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李志剛代表內蒙古民族大學參與了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農業科學院和沈陽農業大學共同編撰并于2010年出版的《東北農作制》一書。“這本書是東北幾代農業科學家在農業科學研究方面的智慧結晶。它介紹了農作制的概念,分析了東北地區在全國農業中的地位,提出了東北地區農作制區劃,總結了東北地區農作制度發展的戰略優先序和技術優先序,初步探索了不同農作制度模式下地力評價和農作制度模式評價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在李志剛辦公室的卷柜里,整齊地擺放著不少獲獎證書: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一等獎……這些榮譽證書不僅記錄著他23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更是激勵他向未來更高臺階邁進的動力。
李志剛說,他現在有一個最大的理想并正在努力去實現,就是進行雜交大豆的科研攻關,“如果能夠像雜交水稻那樣培養出高產的雜交大豆,不但能夠解決國產大豆的供應量,減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更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筆者了解到,目前,李志剛教授正帶領他的大豆育種團隊,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向為雜交大豆實現制種產業化發起挑戰。
(稿件來源:《內蒙古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