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老農種茶,6年發家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文/劉滿元 葛宇飛 字號:【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社區的高排仔村三面環山,地處橫崗水庫飲用水的上游保護區。今年56歲的村民戴玉生經過幾年的努力,找到了致富途徑——他租了18畝土地,成功栽培了700多株素有“植物界大熊貓”之譽的金花茶樹和2000多棵海南黃花梨樹。去年開始,他種的金花茶樹開始開花結果,給他帶來了豐厚回報。

  賣花賣葉

  年收入30多萬元

  在厚街鎮新圍社區高排仔村的一處山角旁,筆者見到林業立體種植園的主人戴玉生。他一身樸素的穿著,兩鬢花白。“歡迎,歡迎!”他伸手來握,雙手布滿老繭。

  他的這個種植園里栽有700多株金花茶樹和2000多棵海南黃花梨樹,據稱價值超過2000萬元。“這些都是我5年多培植起來的金花茶樹,你看,它們是不是長得不錯?”戴玉生說。

  在戴玉生的帶領下,筆者參觀了他的種植園。數百株金花茶樹中,大的直徑已有10厘米,小的直徑只有約3厘米。“別小看它們,大的一株目前市場價差不多有兩萬元,小的一株市場價也不低于1000元。去年開始,這700多株金花茶樹開始開花,1公斤的金花茶花干去年賣到8000元,去年收獲了6公斤多的花干,賣了近5萬元。今年的產量估計能是去年的兩倍。”戴玉生告訴筆者。

  戴玉生介紹,除了賣花干,金花茶樹的樹葉也能帶來收入。每年秋季,修剪枝葉后可以收集到一批金花茶樹樹葉,曬干后可用來泡茶喝,市場價是每斤500多元。

  正因如此,去年他收入了30多萬元,這讓他和家人興奮不已。這是6年來他的第一次收獲,“這樣下去,再過幾年我就能回本了”。

  帶村民一起致富

  看到戴玉生種植金花茶樹成功,朋友們紛紛前來取經,有些朋友還從他這里買走樹種回家種植,也加入種植金花茶樹的行列中。

  戴玉生每賣出一株樹苗,都會附送一本種植書,還經常上門教人家種植技巧。“我覺得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朋友們認可我,我也很開心。”戴玉生說,自己種植金花茶樹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如今他種的金花茶樹有4個不同的品種。

  “我現在最盼望的是可以獲得政府方面的幫扶,我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傳給村民,讓大家一起致富,也把金花茶樹的種植做成我們厚街的一個特色產業。”戴玉生憧憬道。

  也曾血本無歸

  戴玉生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

  2011年年初,他和家人去廣西旅游,參觀了當地有名的金花茶公園。了解到“植物界大熊貓”金花茶的價值后,就萌生了自己開金花茶園的想法。

  “我從1983年開始種過荔枝、龍眼,種了幾十畝,一年忙到頭,收入不是很高,而且還得靠天吃飯。如果能成功種植金花茶樹,那收入可不一般。”戴玉生說,他比較了廣西和廣東的氣候,認為相似度很高,他又有多年的龍眼、荔枝種植經驗。于是,回到家后,他不顧家人反對,拿出全部家底20萬元,再赴廣西,買了約200株金花茶樹,用大卡車運回來,開始栽植。

  “不就是種樹嘛,有那么難嗎?”開始時,戴玉生信心滿滿。他在新圍村辟出一塊陽光充足的山地,栽上金花茶樹。然而,殘酷的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3月買回來的樹苗,沒過幾個月就陸續死亡,到了年底,幾乎‘全軍覆沒’。”戴玉生說。

  “我那時天天和他吵,他真是膽太大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這么虧了20多萬元!”戴玉生妻子英姨說起當年的慘狀,至今仍無法釋懷,“他這么一折騰,我倆的老本全賠光了,都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服輸的戴玉生思來想去。他一邊讓兒子在網上幫助購買一些關于種植金花茶樹的書,一邊再返廣西,實地學習怎么種植金花茶樹,每次一去就是一個星期,就這樣仔細揣摩,反復試驗。

  不服輸再嘗試

  那段時間,戴玉生除了抱著書本學習外,就是去廣西實地觀摩。

  2012年春天,戴玉生向親朋借了60多萬元,又去廣西買了第二批樹苗共800多株,回到新圍種植。

  他幾乎每天都泡在茶園里,認真觀察金花茶樹的長勢。“我明白了。”盛夏的一天正午,戴玉生站在茶園,毒辣的陽光曬在身上,火辣辣的,“金花茶樹喜陰,雖說我已經做了防護,但可能還不夠。”戴玉生如夢初醒,他發現廣東雖與廣西氣候相近,但廣西的濕氣偏重,“我要模仿廣西的濕度才行”。

  于是,他將金花茶樹重新選址栽植,又借鑒朋友在兩排黃花梨樹下栽種金花茶樹的做法,也這么栽。兩種樹一高一矮,互不影響,且黃花梨樹在夏天枝葉茂盛,正好可以幫金花茶樹遮陽。他又讓兒子從網上買來噴灌設備,在金花茶樹上方安裝了全智能化的定期噴灑水汽的水管,以調節金花茶樹的濕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呵護,他的金花茶樹長勢越來越好,成活率超過九成,去年獲得了第一次豐收。

  接下來開拓市場,茶樹販賣,茶葉販賣,戴玉生的金山正慢慢帶來“黃金”。

  (稿件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