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園區,結合農業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民生活習俗,經過科學規劃、開發,為市民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新型產業。休閑農業集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場所,為農民提供了增加收入、擴大就業的機會,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出現,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模式、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
賞田園景致,看山水風光,品農家菜肴,購特色產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生活高壓力快節奏,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給城市居民帶來諸多不適。人們越來越向往回歸自然,尋找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景色怡人的田園鄉村生活,尋找生理與心理的放松。福建省廈門市成立的首家農家樂專業合作社——同安區麗田園農家樂專業合作社,不僅給城市人打造了一個心靈休息的港灣,也使得云洋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鄉村成為旅游大鄉,更為當地農民找到了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游帶來的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掙錢的感覺。麗田園是如何在“農”字頭上做文章,“樂”字頭上下功夫呢?
戶戶相連 抱團經營
廈門市同安區北邊蓮花鎮云洋村,距城區8公里,省道206線穿村而過。云洋村村東臨山,村西緊鄰有著同安小漓江之稱的沃溪,交通便利,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溪岸樹木蔥蘢,保留著大量閩南古民居,村民勤勞、純樸、好客。沃溪兩岸,小橋流水、古木人家,擁有豐富地理人文優勢。而村中的勞動力大部分出門打工,僅有婦女、老人、孩子留守,加上地處偏遠,以原始農耕為主要生活手段,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發展相當緩慢。
隨著國家鄉村旅游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省、市、區的高度重視,伴隨著云洋村的開放和婚紗影樓的進駐拍攝,鑒于云洋村豐厚的地理人文資源,做攝影的黃溫典,萌生了將村民組織起來、統一模式、規范經營的念頭,“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在心里逐漸形成。經過幾年的琢磨,2011年,黃溫典帶領20多戶民俗戶成立了麗田園農家樂專業合作社,自己擔任理事長,改變了村民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家樂的單一模式,其中最具主導性的是“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或者說是“合作社帶動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合作社負責宣傳、銷售、推廣、經營,而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就業等不同方式,以“固定收益+分紅”的分配方式,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謀求共同發展,走出一條新的合作社發展模式。
12年來,社員由合作社成立初期的20人發展到目前52人,理事會積極帶領社員開拓思路,著力發展具有高品位、高品質、高標準、高效益的特色農業鄉村“農家樂”生態旅游業,致力于把村莊打造成“鄉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和諧幸福村。現如今有農家菜經營戶30家,特色農業種植戶27家,親子菜園種植戶15家,農耕體驗經營戶3家,游項目經營戶5家,在合作社就業人數73人。
因地制宜 生態發展
麗田園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氣候宜人,區位獨特,交通便捷,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既占文化景觀之秀美,又領同安沃溪河流之浩渺,集原生態景觀、閩南民俗文化、閩南古民居、悠久的農耕文化于一地,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異常豐富。“春色好,千里綠田園。柳舞鶯啼花似海,櫓搖魚躍水如天。歸雁過云山。”楊光的這首《憶江南》,概括了麗田園秀麗、廣闊、靜謐的原生態自然環境。
合作社始終堅持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注重規劃與合理布局,有序開發生態資源,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放建造,形成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思路。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遵照合作社《章程》,執行“民辦、民管、民享”的辦社原則,精心運作,規范財務管理,實行制度化條例化進行計劃生產、銷售、服務,始終把“帶動農民致富”放在首位。同時,進一步改善特色農業布局,優化品種結構,繼續發展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并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如臺灣有機蔬菜山蘇,臺灣速生白楊樹等,建設綠色生態經濟循環體系。重點開發一條溪——沃溪;保護兩大林——原始生態林、原生態竹林;挖掘三大寶——地瓜、云洋面線、山蘇菜;先后建設四大花海——油菜花、三角梅、荷花池、向日葵;突出五大特色——農耕體驗、地道農家菜、生態林氧吧、一村一品展銷、閩南古民居。目前,合作社已開發出世外竹源、江南水鄉、原始生態林、百花園、夫妻樹、主題拍攝園等景點,初步建成了親子菜園、閩南農耕文化園、油菜花園、葵花園、荷花園等園區,成為人們周末度假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更重要的是,文明生態村建設使村民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對建設文明生態村的熱情高漲,村民投工投勞、入社非常積極,文明生態村的建設非常迅速。麗田園原生態鄉村休閑基地已現雛形,已具備吸引、接待暑期自駕一族進行原生態探密、探奇、鄉村休閑度假的條件。
依托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云洋村社會面貌大變樣。今日幢幢特色建筑拔地起,個個小區獨具特色,座座民居鱗次櫛比,村內道路溝通東西,原始生態林、原生態竹林等重新煥發生機……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效益均得到了體現,農民的積極性不斷高漲,農家樂特色鄉村旅游業也在閩臺省內外享有譽名,業績蒸蒸日上,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先后獲得“廈門市島外十佳農莊”、“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等榮譽。
如今的麗田園,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村更靚了,家園更美了。看到當地的變化,各級領導連連稱贊:“干得很好,發展很快,變化很大。”
不僅如此,近年來,為改善鄉村旅游環境,麗田園結合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發動當地村民拆豬舍、旱廁,整治污水排放,增設垃圾箱、路燈、安全預警系統,建設休息亭、老人活動中心、游客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并強化環境的綠化美化工作,組建了常態化的衛生保潔隊伍,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完善旅游環境整治、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公共服務平臺這三大類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鄉村旅游的后續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苦練內功 精細管理
合作社重視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曾多次組織從業村民參加市、區兩級旅游、農業部門組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班”學習,不斷提升景區的服務水平。合作社理事長黃溫典參加國家農業部在武漢舉辦的全國青年企業帶頭人培訓學習,并隨市旅游部門組織的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考察團到吉林等地參觀考察學習。景區管理不斷得到規范,在服務游客方面實現了零投訴。至2016年共有127人次參加培訓并取得了結業(合格)證書,為景區規范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和運作,不僅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效益得到了體現,農家樂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日益顯現。合作社舉辦春節踏青、油菜花節等活動,每到周末、節假日,平均每天1000多人的觀光人潮使農戶的收入與日俱增。合作社邀請區人勞局就業中心的人員到麗田園,為48名社員進行“1+1群”小炒創業培訓。目前已有7家由社員自主經營的農家樂掛牌對外營業,在合作社制定的《合作社農家飯四統一標準》的指導下,統一標志,統一菜譜、收費標準,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管理,注重衛生,愈受歡迎,極具吸引游客和食客,也極大提高了當地富余勞動力創業的熱情。一個100多平方米的“一村一品”農產品銷售展示長廊也備受顧客青睞。純天然、綠色的農副產品如地瓜干、土雞蛋、豆豉、蜂蜜等,吸引了城里的市民前往選購,在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村民種植、養殖的積極性;而麗田園的農家集市,更是輻射到周邊的村莊,吸引了眾多的村民前往農家集市銷售自己的農產品,給農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農產品銷售平臺。
節慶活動 樂在其中
為了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提升農家樂的文化品位,合作社多次與市、區、鎮相關部門聯合舉辦活動,主要有:麗田園合作社與臺灣阿波羅旅行社舉辦“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傳承”啟動儀式,并成功運營了三期的閩南語歌手初賽及一期的復賽,帶動了越來越多愛好閩南歌的市民參與進來,為同安地區閩南語歌曲的傳承做出突出的貢獻;麗田園與廈門市同安區工會共同舉辦第五屆“龍鳳呈祥”維納斯五十六個民族服飾集體婚禮、第三屆維納斯務工人員交友相親會;與廈門市同安區共青團共同舉辦首屆青年趣味運動會;在重陽佳節為云洋村500多位老人送溫暖,提供免費的婚照拍攝服務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合作社打響了名氣,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并得到國家、省、市、區、鎮等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麗田園首開閩南農耕體驗活動,成為兒童課外教育基地。利用修繕后的閩南古民居作為閩南文化大廳,建設成為閩南農耕文化展示體驗大廳,主要包括:閩南農耕文化知識教育、閩南農耕用具展示、閩南農耕文化體驗三大部分。同時建成閩南文化以及閩南民俗文化展示廳,主要包括:悠久的閩南文化歷史瀏覽、閩南傳統的民俗文化介紹(含民俗文化節目視頻播放)、閩南民俗文化表演三部分內容,打造了一個特殊的農耕體驗平臺。通過閩南農耕文化教育——閩南農耕文化體驗這種教育跟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活動中讓孩子們重溫古老的農耕文化,看看古老原始的農具:棕蓑、石臼、風鼓車、米斗、石磨、梗、水車等,既學知識、長見識,又體驗生活、懂得團隊協作精神。特別是麗田園的特色農耕體驗項目——顆粒歸倉、麗田園暑期農耕體驗夏令營活動、犁田等原始農耕項目,更是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另外,麗田園都市菜園的建立,不僅能夠給都市的白領們帶來一種全新體驗,同時,也能為家長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一個嶄新的平臺。
在以后的發展中,一要繼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農村環境與基礎設施,才能引領社會資金紛紛進入。二是注重休閑農業的品牌打造,利用農博會、休閑農業網站、媒體、戶外宣傳,打造休閑農莊的品牌。三是用產業集群的理念指導休閑農業發展。四是逐步完善各項服務職能。麗田園農家樂專業合作社還將繼續在“農”字上做文章,在“樂”字上下功夫,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樣板基地,讓游客滿意,讓村民致富,為新農村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日老鄉新村,科學發展,政通人和,干群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在新村,隨處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廣大干群“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繁榮景象。一個活力奔放、實力增強、蓬勃發展的嶄新新村,已成為一顆耀眼的閩南明珠,鑲嵌在蓮花山麓,呈現在世人面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