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子湖畔的陣陣掌聲中,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圓滿閉幕。來自47個國家和國際機構的260名外賓參加了本屆茶博會。時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閉幕不到一周,在雁棲湖千里之外的錢塘江南岸,絲路精神在中國大地上再次集中彰顯。據初步統計,本屆茶博會實現現場交易額近6780萬元,其中茶葉現場交易額4920萬元、交易量25.5噸;意向交易額35.37億元,其中茶葉意向交易額34.28億元。
回溯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茶,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與合作的橋梁紐帶。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現在,全球產茶國和地區已達60多個,茶葉產量近600萬噸,貿易量超過200萬噸,飲茶人口超過20億。茶產業已成為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茶文化也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
作為茶的故鄉,我國在茶葉生產上有著巨大的優勢。全世界每年茶葉產量約600萬噸,超過4成產自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茶博會上介紹,2016年,我國茶園面積287萬公頃、產量240多萬噸,種植規模世界第一,消費量超過200萬噸。多年來,我國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綠茶、西南紅茶和特種茶等4大優勢區域,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綠、紅、青、黑、白、黃6大茶類的國家。
但也毋庸諱言,讓世界愛上中國茶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據統計,我國50%以上的出口茶產品都是原料型初級產品,因為品牌不強,產品出口的收益并不高。我國茶葉大而不強、不精、不彰的問題依然存在。
某種意義上,茶葉產業是我國農業的一個縮影,供給側改革和提質增效都是必然的選擇。今年中央1號文件就明確指出,要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茶葉就在其中。
韓長賦部長在茶博會上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茶產業發展,要堅持綠色發展,做優茶品質;堅持市場導向,唱響茶品牌;堅持傳承創新,弘揚茶文化;堅持互利共贏,共建茶平臺。
今年也是農業部確定的“農業品牌推進年”。我國將聚焦茶產業的品牌建設,通過品牌發力,倒逼生產和流通,打出一套從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到品牌引領的“組合拳”,促進茶葉全產業鏈提質增效、做大做強、轉型升級。
本次茶博會上,品牌推介活動舉辦了68場,并公布了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和中國茶葉區域優秀品牌。西湖龍井、信陽毛尖、安化黑茶、蒙頂山茶、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普洱茶、黃山毛峰、武夷巖茶、都勻毛尖等一批特色鮮明的茶品牌正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面前。
在這個全球化新時代,如果說,中國茶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那無疑,本屆茶博會開了個好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