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河鎮獼猴桃產業的興起,與一個人33年的努力分不開,這個人叫王龍敏。
王龍敏種植獼猴桃從一開始就為了帶著村民致富而種,從村干部到鄉干部他始終在推廣獼猴桃種植,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可以讓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一眼望不到邊的獼猴桃園綠藤延展,串串花蕾含苞待放。果農們在園子里打芽、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丁河鎮的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已達2.5萬余畝,預計今年產量可突破萬噸,產值超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萬畝獼猴桃生態示范區還被省科技廳命名為“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全市僅此一家。
帶頭試種獼猴桃
“約莫4月底就能開花了,要盡早做好疏花疏果及人工授粉準備。”4月12日,在簡村的一塊獼猴桃園內,王龍敏一邊查看果樹長勢,一邊叮囑幾位村民。
王龍敏是丁河鎮瓦房村人。1984年,他被群眾選為瓦房村黨支部書記。在修路、架電、建校的同時,考慮怎樣為群眾選擇致富門路。秋天,他到山上轉悠,恰好撞見了一片野生獼猴桃樹,“當時,那樹上全是綠葉,下面結著密密麻麻的果子,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王龍敏說。
于是,他開始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并向獼猴桃專家朱鴻云虛心學習獼猴桃的生長習性、管理方法、技術流程和實踐要點。次年,他帶領鄉親們在山上種植400畝獼猴桃。3年后,這些獼猴桃結出了串串果子,他們賣了十多萬元。在當時真是一個天文數字!
自此,瓦房村在西峽縣率先種起了獼猴桃。1991年,王龍敏從一位老農那里聽到了一件稀奇事:前一年扔在家里沙堆上的野生獼猴桃果子,到了春天,竟然有破口出芽的跡象。這個“稀奇事”讓王龍敏有了靈感:野生獼猴桃也許可以用種子育苗。
1991年,王龍敏轉正為鄉干部。這一年,他用野生獼猴桃種子首次成功育出了獼猴桃苗種子,“當時,這一畝苗賣了7000塊錢”。
獼猴桃園“主心骨”
獼猴桃人工育苗成功后,適逢西峽縣委、縣政府沿312國道打造獼猴桃長廊。時任丁河鎮副鎮長的王龍敏看準了發展獼猴桃的優勢,決心引導群眾連片種植。然而,鄉親們并不熱乎。
王龍敏把第一個攻堅地點放在簡村。“咱村從你開始,我給你打包票。”村民李光杰還清楚地記得,王龍敏勸他種獼猴桃的情景。
“當時麥子已經種到地里了,老王來了,說是要種獼猴桃。”李光杰回憶,王龍敏給他算了一筆賬:種麥也就混個肚子圓,一年忙下來也就幾千塊錢;要是種上二三畝獼猴桃,過個三五年每年就有五六萬元收入,是種莊稼收入的十幾倍。
李光杰把家里的兩畝地都種上了獼猴桃,剛掛果就賣了1.2萬元,這讓簡村的群眾沸騰了,最終村里400畝河灘地全被種上了獼猴桃。經過這幾年發展,簡村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2200畝,今年有70%進入了盛果期。依托獼猴桃產業,簡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帽子,村民無不稱贊王龍敏的貢獻。有了簡村的試點,時值2012年春,聯想控股華夏聯誠果業有限公司想在丁河集中連片發展獼猴桃,他們找到了王龍敏。經過4個多月苦口婆心地工作,終于在邪地村一次性為華夏聯誠果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200畝種植獼猴桃,為丁河獼猴桃產業向企業運作、大戶流轉奠定了基礎,更為西峽土地流轉開辟了先河。
目前,丁河鎮已建成兩個萬畝獼猴桃示范區,全鎮29個行政村中有24個村是獼猴桃種植專業村,全鎮60%以上的農戶種植獼猴桃,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來自獼猴桃產業。
群眾滿意是標準
“讓群眾滿意了,信你了,事都好干!”王龍敏說。
簡村、鳳山、北峪、瓦房等村,無論是種植基地的農戶、獼猴桃合作社的社員還是外地來的客商,提起王龍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丁河獼猴桃園的‘主心骨’……”
王龍敏首先找到縣桃辦,通過他們搭橋,丁河鎮引進了這些優質品種,在鳳山、茶峪、木寨、簡村4個村連片規模發展1000多畝。公司與農戶簽訂銷售協議,實行訂單作業,這些獼猴桃的收購價格遠遠高于市場價。
隨著知名度提高,外地的獼猴桃種植大戶花大價錢請王龍敏去做技術指導,卻被他一一謝絕。他說:“一個人要干成一個事,我的事就是做好丁河鎮的獼猴桃。”王龍敏當過村黨支部書記、鄉民政所長、副鎮長、副科級干部等職。如今即將退休,但他無怨無悔,仍奔波在田間地頭,一直為丁河的3萬名果農忙碌著。
去年,在王龍敏主持下,丁河鎮在北部山區完成野生獼猴桃改造2000余畝。王龍敏說,“野生獼猴桃將是獼猴桃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接下王龍敏將帶著野生獼猴桃讓鄉親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遠。
(稿件來源:《河南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