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不少人向記者介紹,浙江農科院培育了一個新豬種,前景無限。向該院副院長吳敬華一打聽,確實如此。該新豬種暫名“金烏豬”,系院里承擔浙江畜禽育種科技專項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不過,由于目前只有育種群體的多余豬苗才被用來生產商品豬,因此種源非常稀缺,正面臨養殖企業圍追堵截的“煩惱”。
“‘金烏豬’具有中國傳統優質地方豬的血統,是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培育的新種質,初步兼具了中國土豬的肉質和外國品種的生長速度。”育種團隊帶頭人、浙江省農科院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潘建治稱,當前,我國豬肉市場95%的種豬資源需依賴國外品種,國內傳統優質品種面臨“退場”危機,在此背景下,該研究成果尤為可貴。
進口種豬壟斷中國豬場
我國的地方豬種有200多種,在浙江,比較出名的地方品種豬,就有金華豬、嘉興黑豬、嵊縣花豬等10多個品種。
上世紀90年代后,我國大量引入國外瘦肉型種豬,純進口品種雜交生產的外三元豬占到了商品豬的95%以上,具有中國豬血統的內二元、內三元逐漸被外三元雜交豬所代替,甚至很多中國地方種豬瀕臨滅絕。
為何曾經一度輝煌的中國血統豬會走向衰落?潘建治解釋,“從生長速度、產肉效率、養殖成本上考慮,外三元無疑是最佳的雜交組合模式,長白豬、大約克、杜洛克這三個國外品種成為中國和世界的養豬主導品種,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不過在今天,豬肉短缺的經濟時代已經結束,瘦肉越多越好的消費觀念不再一統天下,我國地方豬種肉質優良的特性顯得尤為寶貴。”
那么,重新采用上世紀80年代的品種模式能否解決問題呢?潘建治搖頭表示,中國地方豬種與國外品種簡單雜交,得到的只是平均化了的結果,肉質提高多少,生長性能也下降多少,并非最佳解決方法。
“以前雜交育成的品種應該可以大顯身手了吧?”記者追問。但潘建治坦言:“受當時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的局限,這類品種的主要育種目標就是提高瘦肉率和生長速度,沒有充分重視肉質指標,對我國地方豬種優良遺傳特性利用不夠充分,又達不到國外品種的生長和產肉性能水平,與國外引進豬種相比較,多數自主培育品種的特色化優勢不夠明顯,錯位競爭能力不是太強。”
市場呼喚“土洋結合”新品種
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也是世界第一大豬肉消費國。在我國的肉食品消費結構中,豬肉一直是最主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普通的商品豬肉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優質、美味的豬肉消費需求。
記者了解到,我國雖是養豬大國,但距離種豬強國卻很遠,主導品種長期處于“引種-推廣-退化-再引種”的不良循環之中,且在“金字塔”型的繁育體系中,頂尖的核心種豬資源全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
專家介紹,實際上,我國具有豐富的地方豬種資源,這些豬種除了具有耐粗飼、產仔率高的優勢外,還具有肉色鮮紅、系水力強、肌內脂肪含量高等特點,是國際矚目的寶貴豬育種素材。比如在浙江,受市場熱捧的金華兩頭烏豬、嘉興黑豬,但高昂的價格讓消費者有些難以下手。之所以這么貴,原因就在于長得慢,飼養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在潘建治看來,中國地方品種和國外引進品種的種質性能,處于兩個極端。前者肉質好,但長太慢,產肉量太少;后者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但肉質風味普遍欠佳。“如何將兩者基因進行有效整合,培育出既能保持地方豬優良肉質特性,又有較好生長產肉性能的新豬種,成為中國豬育種專家面前的緊迫課題。”浙江省農科院前瞻性地抓住了這一動態,在2011年,啟動了該項研究。
“金烏豬”已投入試生產
2012年,在浙江省科技廳支持下,“豬分子育種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獲得立項,意味著正式步入研究軌道。
“基礎種源除了金華豬之外,選什么品種?金華豬血統比率設定為多少?這非常關鍵。我們最終選定了育種基礎群體的構建方案:先用‘美系’杜洛克豬雜交建成‘金華豬’血統50%的群體,再用‘臺系’杜洛克豬回交建成另一個‘金華豬’血統25%的群體,最后兩個群體雜交合成‘金華豬’血統37.5%的群體。這樣一來,為后面一年一個世代推進的閉鎖群選育,提供了基因豐富的種群基礎。”潘建治說得簡單,其實這一階段足足花費了育種團隊近3年時間。
培育新品種種豬耗資巨大,整個過程通常需要15年至20年,目前,我國認定的豬新品種也不過20多種。潘建治解釋:“嚴格地講,‘金烏豬’還不能稱之為新品種,只能叫新種質。雖然已經進入了橫交固定的育種階段,品種雛形也已經具備,但與農作物不同,畜禽品種沒有省級審定,只有國家審定,要滿足國家審定的條件要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中一條指標,種群規模要達到繁殖母豬1000頭以上,必須通過邊育種、邊推廣應用來實現。”
據了解,該新豬種外貌上具有黑毛黑蹄、中軀修長的特征,8月齡體重可達100公斤以上,屠宰率達74%,皮下脂肪適中,肌內脂肪含量高于4%,肉質風味可與金華兩頭烏豬媲美。
為了使新豬種早日應用于生產,目前,新品種豬已在浙江多個養豬企業試生產商品豬800余頭,初期獲得了養殖企業、品嘗志愿者、試銷店鋪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不少企業提出開發合作的愿望。潘建治認為,不久的將來,“中國豬”能夠占領國際種豬市場的一席之地,“中國豬肉”也能重回百姓餐桌,對此,他抱有信心。
(稿件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