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南粉北面”的說法。“拿生命在吃面”的北方人,對面條有一種近似偏執(zhí)的挑剔。江蘇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自知在面食本身沒有優(yōu)勢,于是想方設(shè)法在澆頭上下功夫。不管是一碗清湯,幾滴醬油,一點豬油抑或是精心熬制的老鹵,都能自成特色,成就出嶄新的一餐。看似簡單平常,卻底蘊深厚。
江蘇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碗面。它們不顯山不露水地在市井間藏著,只等食客不經(jīng)意地駐足,狠狠擊中你對一碗好面的所有預(yù)期。
南京小煮面
南京的小煮面已有50多年的歷史。很多外地人吃不慣這碗口感近似沒煮熟的小煮面,但是南京人卻對它愛之深。你在南京任何一個背街小巷,都不難找到一家賣小煮面的館子。
一碗合格的小煮面,皮肚面要脆,像吸滿湯汁,香腸肥瘦相間,豬肝新鮮可口。湯頭要用當(dāng)?shù)氐陌屮啺局啤P≈竺嬉话阌媚暇┤藢捈氝m中的面條,也許這種面條正中了南京人的性格。他們總是不急不慢,不粗不細,遇上什么事兒,一句“多大的事啊”就化解了。
好吃的皮肚面館,在每個南京人的心里有一個自己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新街口附近的老頭面、寡婦面、六合、南湖,都是不錯的選擇。
蘇州楓鎮(zhèn)大肉面
蘇州的面食很多,燜肉面最為家常,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上過《舌尖2》的楓鎮(zhèn)大肉面。吃過你就會知道,世上鮮有一碗面,會像它一樣“嗲”!
“蘇州最紅湯面”是一碗白湯面。據(jù)說創(chuàng)于楓橋鎮(zhèn),其獨特之處在于面湯,用豬骨、鱔骨熬成的湯增鮮,再用酒釀吊香,湯清無色,醇香撲鼻。楓鎮(zhèn)大肉面的澆頭燜肉要燉上至少4小時,這樣做出來的燜肉才好吃。
面條用細面,像極了蘇州人的精致和小家碧玉。正宗的楓鎮(zhèn)大肉面,要去蘇州姑蘇區(qū)十全街624號的同得興。正宗的楓鎮(zhèn)大面應(yīng)該大熱天吃,才最有感覺。
鎮(zhèn)江鍋蓋面
沒了解這碗面之前,你是否也一直奇怪為什么叫鍋蓋面?原來大鍋煮面的時候要煮小鍋蓋。至于煮鍋蓋的原因,一是為了開水不外溢,煮出的面條勁道;二是用杉木鍋蓋特有的木香來提鮮!
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這種面條有毛孔,鹵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勁,味道獨具。澆頭原料都為鎮(zhèn)江地產(chǎn),長魚、腰花、肴肉、豬肝、干絲、素菜等,燙在面湯里,香在碗里。
這碗被吃貨乾隆評為“天下第一面”的鍋蓋面著實不簡單。鎮(zhèn)江老店邵順興的鍋蓋面做得很地道。南京也有邵順興的分店,仙林大學(xué)城的鎮(zhèn)江戚婆鍋蓋面也深受“面控”們的喜愛。
無錫廣福寺素面
傳統(tǒng)的蘇式湯面靠的就是葷油、葷澆,但也有的面館獨辟蹊徑,素湯、素油、素澆,甚至面館就在佛門凈地。沖著譽滿無錫的這碗素面,也心甘情愿為它跑一趟。
地處靈秀的黿頭渚的廣福寺,飽覽太湖水色,叩廟門而入,體驗僧食之素。香菇、筍、豆腐、面筋、木耳、花菜等,沒想到素面也可以如此之鮮。面湯上面飄著一層清亮的素油,還撒著白芝麻,一碗下肚,滿口生香。
廣福寺的素面,感覺與靈谷寺的素雞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使面條沒有那么驚艷,想象一下,在你旅途饑腸轆轆之際,一碗熱湯熱面是多么愜意。
鹽城東臺魚湯面
據(jù)說這碗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相傳是一位被趕出皇宮的御膳廚師所制。東臺老百姓常說“吃一碗,想三年”,簡直比罌粟的癮還要大。
魚湯面的精華在湯,好吃的原因在于用心。原料主要是鯽魚、鱔魚和面粉。魚用姜蔥去腥,用豬油炸魚后再煮,使湯變得稠濃,再放些蝦籽,湯白汁濃,滴點成珠,鮮到“眉毛掉下來”!
正宗的東臺魚湯面,要去富安的魚湯面館去吃。南京的面婆面館打的也是東臺魚湯面的名號,面湯確實是熬的魚湯,但與真正的東臺魚湯面差的不是一兩點。
揚州小陽春
陽春面其實就是一碗普通醬油光面,卻是揚州人最喜愛的一種面條。據(jù)說因為揚州人吃這種面時通常會再加一個煎雞蛋,雞蛋代表太陽,面調(diào)料之一是小蔥,綠綠的小蔥代表春天,故名“陽春面”。
陽春面的醬油都是特別熬制的,加點蝦子,味道更為鮮美。一碗揚州小陽春,香氣四溢,面條筋道爽滑,香味隱藏在面條與面條的縫隙中,沾惹得味蕾蠢蠢欲動。
在當(dāng)?shù)厣罹昧耍詈眠@一口。很多人起個大早,只為一碗頭鍋湯的揚州陽春面。
泰州干拌面
老泰州有“過早”的習(xí)慣,早飯吃得異常豐盛。但大部分泰州人的早晨,常常是從一碗香氣四溢的干拌面開始的。
天邊的晨光微亮,佐料一字排開點好,面條下水,沸騰后用觀音斗撩起,瀝干水分,傾到碗里,撒一點兒芹菜或青蒜,食客們自行把面拌開,或者再添點兒胡椒粉、辣油之類的佐料,旁邊配一碗濃濃的魚湯。就這樣奠定了泰州人一整天的基調(diào),利落又明亮。
說起哪一家的干拌面最好,辯上三天三夜也說不明白。無論是百年老店,抑或市井小館,吃出幸福的味道,都是他們心中的泰州第一!
常州銀絲面
面如其名,常州銀絲面纖細如絲,潔白如銀。據(jù)說是創(chuàng)制于1912年,距今百余年。
一碗美味的銀絲面,要靠面+湯+澆頭三個部分組成。銀絲面延用老法軋面工藝,堅持比普通的面條多軋兩道,面中加入蛋清,使其不失“柔滑軟爽”。
百年老店常州銀絲面館,面湯大都是用黃鱔骨、豬肩胛骨、雞、海蜒等經(jīng)廚師精心煲制出來的,如何湯鮮味美就可想而知了!
徐州板面
身在最北的江蘇人,徐州人的飲食習(xí)慣與北方很像。比如蘭州拉面、河南燴面、羊肉面這些北方面食在徐州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徐州還有著名的伏羊節(jié),日常也喜歡喝羊湯、吃卷餅。但其實,正宗的徐州人最愛吃的是板面。
徐州的老翟板面、蔣一碗、丁三板面都是老徐州的最愛。板面以上等面粉做面胚,以羊肉、茴香、花椒等幾十種香料做湯料,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加入了火辣辣的辣椒油后瞬間紅光滿目,這鮮香能飄半里路!
南通跳面
很少有人聽說過跳面,其實就是曹公面。 曹公即曹頂,他除了是南通人民心中的抗倭英雄,還是全國唯一一個享有廟供待遇的面點師。南通的跳面,傳聞就是由曹頂改良了搟面方式,使其筋韌柔滑爽口。
地道的跳面鮮、咸、香。特色是“嚇煞人的碗,淹煞人的湯,餓煞人的面”,就是碗大湯多面少,所謂的面少也是相對碗大而言的。文蛤、蝦皮等湯料輔助調(diào)味,是區(qū)別于其他湯面的一大特色。
現(xiàn)在市面上的曹公面越來越少,南通市靠近康復(fù)醫(yī)院的“餛飩王”面館的曹公面是傳承古法工藝,相對比較正宗。
宿遷九鮮疙瘩面
宿遷的九鮮面,在傳統(tǒng)的面條中加入青菜、香腸、皮肚、西紅柿、黑木耳等9種配菜,味道鮮美,分量充足。看上去和南京的皮肚面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高湯的鮮美,最大的妙處在于面疙瘩。愛吃面的小伙伴都知道,疙瘩面很筋道,越嚼越香,多嚼一嚼還有一種甜甜的感覺。一碗九鮮疙瘩面,多少人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
淮安長魚面
長魚面也叫鱔魚面,是老淮安的味道,也是淮安人的最愛。
一碗好吃的長魚面,長魚是關(guān)鍵。淮安長魚面所用的長魚都是野生的,吃起來不膩。劃鱔絲的時候得干凈,吃魚肉的時候不能吃出一點骨頭來;面是小刀面,自己和的,進行精加工,比機器做得更勁道;湯則都是排骨湯。
每次去淮安,必吃長魚面。別問我哪家好吃,我告訴你隨便哪家端出來都好吃得一塌糊涂。南京的張記面館、老淮安長魚面館同樣能吃到淮安長魚面的鮮味。
連云港炒面
連云港最好吃的面,叫黃記炒面,在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華聯(lián)超市旁,像食神蔡瀾最愛的福建炒面。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面里,炒面技術(shù)一代傳一代,古老的味覺保留了下來,據(jù)說是當(dāng)?shù)匾唤^。
牛肉、豆芽、再配上點包菜和豆瓣醬一起翻炒,然后不斷地加湯去把面炆熟。湯汁充分吸飽了蔬菜的鮮味,鮮咸適中,味美可口。最平凡的一碗炒面味道卻讓人念念不忘。
昆山奧灶面
煮一碗正宗的奧灶面,火候和湯頭都很有講究。要嚴(yán)格符合五大標(biāo)準(zhǔn):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面煮到九成熟還有硬芯時撈到熱碗盛的熱湯內(nèi),端到客人面前正好十成熟。一根根都十分挺括,像古代仕女們的發(fā)髻一樣梳得整整齊齊。
傳說吃貨乾隆三下江南,快餓暈之時,至半山橋時忽見一村舍前有位老嫗正操勺燒面,灶面上非常臟。乾隆顧不上許多,急向前懇請一碗,吃了一口,頓覺味道極佳。天子便銘記在心,后來御賜“奧灶”之名,同吳語“齷齪”兩字諧音,從此該面便芳名遠揚。
亭林路155號的奧灶館是比較地道的,湯底老鴨、嫩雞加上豬腿骨熬制而成,配上爆魚鹵汁,湯頭鮮甜味濃。
如皋盤水
如皋本地居民最愛當(dāng)?shù)鬲氂械谋P水面,當(dāng)?shù)厝擞H切地叫它長壽面。
正宗的盤水面是要“過橋”的。看煮盤水面是否正宗,首先要看灶臺邊是不是有個大沙缽,里面裝著“過橋”用的涼水。面條在“過橋”以后,會變得筋道爽滑。
吃時在面條上鋪些青椒絲或者雪菜,攪拌一下,那味道絕對到位。在做工上講究“多、少、快”,即面條湯水要多,調(diào)料要少,撈面條速度要快,不含糊。四海樓、龍鳳園、頤和堂都是吃盤水面的好去處。
太倉羊肉面
雙鳳羊肉面,以酥、濃、香、肥著稱。相傳一百多年前,有個姓孟的師傅在雙鳳古鎮(zhèn)西市梢開了一個面館。因其重烹肉、善熬湯、精制面,遠近聞名。
雙鳳羊肉面好吃的原因在于:他選購體大皮薄肉嫩的“太倉山羊”,以閹割的公羊與剛成年雌羊為上選。面湯用烹羊原湯熬制,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雙鳳羊肉面是只能在當(dāng)?shù)夭拍芷穱L到的美味佳肴。
常熟炒澆面
常熟人的早上,有108種打開方式,最中意的還是那一碗炒澆面。
“鱔排雙澆寬湯重青免鮮輕硬面”,能一口氣報出這串詞的,一定是炒澆面的老吃客了。它的特色主要在于那一碗湯,熬湯的主要原料有肉骨頭、雞骨架、魚刺、黃鱔骨等。
澆頭的種類非常豐富,鱔糊、燜肉、肥腸、生煎大排、雪菜黃魚……最出名的還屬那一碗蕈油面,炒出來的湯汁格外鮮美。在常熟隨便一家市井面館,都是正宗的炒澆面味道。
沛縣冷面
沛縣冷面俗名面線,它起源于朝鮮族冷面。后來沛縣人根據(jù)當(dāng)?shù)靥厣阉牧紴槔涿鏌崾常饾u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淮筇厣?/p>
冷面香辣爽口,柔軟筋道,湯鮮味美。據(jù)說是采用黨參、大棗、枸杞、肉蔻、丁香等30多種名貴大料,輔以新鮮的優(yōu)質(zhì)大骨熬制而成,令人回味無窮。
對江蘇的面頗有心得者甚眾,你最中意哪一碗呢?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