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階段(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1952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成立,貿促會以其自身的職能和民間外交的優勢,在引進國外經驗、組織和引領國內展會活動方面成為了先行者。
1956年,國務院成立的“國外來華經濟委員會”,后并入中國貿促會,成立了來華展覽部。
1957年,第一屆“全國農業展覽會”舉辦,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業展覽。
1959年,全國農業展覽館建成,作為中國首個現代會展場館,建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標志著農業展會在當時中國稚嫩的會展業成長的過程中曾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1965年,第一屆“全國農業學大寨展覽”舉辦(其后又分別于1975年和1978年舉辦兩屆),這是文革期間為數不多的大型展覽活動之一。
加速發展階段(1978年-2001年)
1978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首次舉辦國際展覽會,也是首個農業類的國際展會,開辟了中國農業國際展覽的先河。
1983年,“全國農業資源區劃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這是新中國首個以農業資源環境及其利用為主題的展覽,開啟了此類農業展會的先河。
1984年,中國農業展覽館協會(后更名為“中國農業展覽協會”)成立,這是中國首個農業展覽的行業組織,其編寫出版的《展覽學概論》成為中國展覽史上第一部專業理論書籍。
1984年,“武漢種子交易會”舉辦,揭開了農業展會由綜合性展覽為主向專業性展覽為主的轉變進程的序幕。
1985年,“春節(國慶)全國農副工產品展銷會”(先后共舉辦10屆)舉辦,標志著農業展會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開始。
1988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農業行業分會成立,作為其首批成立的5家行業分會之一,舉辦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等農業展會,國際農業展會的組織和管理方面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1995年,科技部、農業部等部委在陜西楊凌舉辦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該展會是中國綜合性、國際性大型品牌農業展會的代表。
1996年,中國國際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組織舉辦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該展會是中國專業性、國際性大型品牌農業展會的代表,也是世界排名第二、亞洲排名第一的水產業展會。
1999年,農業部組織的“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其是現在農業部唯一主辦展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前身。
1999年,中國花卉協會和長城國際展覽公司組織舉辦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成為農業園藝領域首個專業性、國際性展會。
2000年,“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山東壽光舉辦,該展會是中國蔬菜行業領域規模和影響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品牌展會。
規范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
2003年,農業部主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開始舉辦,該展會也是中國目前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農業展會。
2003年,中國畜牧業協會組織舉辦了“中國畜牧業及飼料工業交易會”(后更名為“中國畜牧業博覽會”),該展會是中國畜牧行業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品牌農業展會。
2005年,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制訂發布《農業部展覽工作管理辦法》,開始對農業部及所屬單位舉辦農業展會進行規范管理。
2008年,商務部開始發布“內貿領域重點支持展覽會”名單,首批21個展會項目中包含了“中國畜牧業暨飼料工業展覽會”等4個農業展會。
2009年,在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支持下,中國國際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啟動“中國農業會展分類認定”工作,開始對在華舉辦的各類農業展會進行統計和分類認定,同時開始發布《農業展覽年度報告》。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產品營銷”;農業部對《農業部展覽工作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對申辦、組織展會的程序進行了進一步規范。
2011年,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編印《農業會展實踐與探索》,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編印《中國農業會展理論與實踐問題》,兩書開啟了農業展會專題理論研究著作的先河。
2012年底,中央提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包括精簡會議活動的內容,要求嚴格控制以中央名義召開的各類全國性會議和舉行的重大活動。
2013年,商務部發布《會議中心運營服務規范》和《展覽場館運營服務規范》,成為會展行業運營管理方面的首個國家標準。
2014年,農業部修訂發布了新的《農業部展會工作管理辦法》,對農業部及所屬單位、協會組織舉辦農業展會進行了全面的規范,明確了分類管理、擇優扶持、尊重市場、培育品牌的管理原則,以及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基礎扎實、布局合理、發展均衡的展覽業體系的總體目標。
2015年,農業部將下屬單位舉辦的“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和“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合并,成為首個同主題品牌農業展會合并整合的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