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輿論關注安徽黃山山核桃滯銷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近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金川、三陽、杞梓里等8個鄉鎮果農種植的山核桃大量滯銷的消息在網上頻繁出現,據央廣網記者報道,本次山核桃滯銷量高達70萬斤,果農們急切盼望援助。據監測,截至1月9日上午10時,鳳凰網、大眾網、東方網、中工網等34家媒體予以報道,相關新聞60條,論壇博客4篇,微信10篇,微博193條。

從報道內容看,此次山核桃滯銷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浙江臨安、安徽寧國山核桃大豐收,市場供應量大,而歙縣本地山核桃大部分由浙江客商收購,浙江客商未來此采購,對市場沖擊大,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果農代表方立山表示,黃山的山核桃目前沒有形成產業鏈條,過于依賴浙江。

另據《黃山日報》6日報道,得知歙縣山核桃滯銷的消息后,黃山市商務局立即與歙縣政府取得聯系,了解情況。并于5日上午,會同歙縣緊急召集全市近20家超市、商貿公司和電商企業,與金川鄉山核桃專業合作社及生產加工企業面對面洽談,幫助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多家大型商超和網絡電商平臺負責人表示,將利用節前市場,加大營銷力度,幫助歙縣山核桃走出滯銷困境。

此外,《人民日報》1月8日題為《臨安山核桃走出國門》的報道說,從2016年“雙11”開始,位于浙江省臨安市西部的白牛村就變得異常忙碌。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如今依靠互聯網“靠山吃山”,將臨安特產山核桃賣到了海內外。在互聯網興起之前,臨安的山核桃也面臨過賣難問題。2007年開始,白牛村村民大膽嘗試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銷售上的應用,探索建立“村民主體、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農村電商經營模式,較好解決了農產品銷售缺市場、成本高、渠道少等問題。目前,全村共有67戶農戶經營網店,2015年農產品網銷額達到3億元。2015年,白牛村還被評為“中國農村電商第一村”。

社交媒體方面,黃山發布、徽州生活圈等公眾號發布微信文章10篇,人民網、中國之聲等媒體官微發布微博193條。其中,轉發量和評論較大的有:人民日報微博【70萬斤山核桃滯銷,轉發幫幫果農】,轉發1430,評論1614;人民網【70萬斤山核桃滯銷,果農盼援手】,轉發346,評論896。

從網民評論情況看,網民大多認為山核桃滯銷原因在于其價格太貴,指出滯銷現象是正常的市場調節,表示對山核桃滯銷現象不應該濫用社會公眾的同情心來幫助。

(一)山核桃價格太貴。網民“感嘆號365”指出,同事買過,不便宜,又不肯降價,不滯銷才怪;網民“佐毛筒”指出,所有商品滯銷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產品質量出現問題,二是價格太貴買不起;網民“HUMEIHUADLAOGONG”指出,我們這好點的山核桃賣35元一斤,差點的賣25至30元一斤,貴得離譜,想買點吃,只有等降價;網民“國服第一小喬啊”表示,價格高的時候,怎么沒想便宜點賣給人民吃?光想多賺?今年賠了就求人民來買了?網民“硬件設計”表示,山核桃太貴啦,買不起,如果不降價,滯銷也怪不得買家。

(二)滯銷現象是正常的市場調節。網民“蒼山遠兮”表示,市場經濟,市場調節,市場解決。以前“蒜你狠”的時候沒見心疼人民主動降價,賣不出去的時候人民就派上用場了。號召房地產去庫存的時候也是鼓勵人民去買,房價炒翻了的時候卻沒見心疼人民沒錢。說這話可能會被噴,但現實就是這樣,賺錢的時候悶聲不響,要賠了就跳腳吆喝不幫不是中國人,再熱的心都涼透了;網民“丁小濱”指出,明年又繼續種,年年供大于求,難道年年求幫助嗎?現在賣不出去怎么不想想賣得好的時候?正常的市場調節行為就是這樣搞壞的,沒什么值得可憐的。年年貴得買不起的時候就知道還需不需要幫忙了;網民“仰望星空-小星星”說,請不要再發這樣有悖于市場經濟的文章了。

(三)山核桃滯銷不能讓社會公眾愛心來買單。網民“風希寒95”表示,山核桃賣那么貴大家為什么要為你的高價買單,都賣不出去了你稍微降點價又能怎么著,又沒說讓你對半或者吐血甩。我看某寶某貓的價格依舊居高不下,不能拿消費者的愛心為你們這樣的行為買單;網民“我與青春的點滴”表示,就是網絡營銷,他們知道只要提到滯銷就會有人同情,就會有人買單!有的果農確實因為天氣氣候原因水果蔬菜馬上快爛了沒人收,那才叫滯銷,干果這東西都是有人販賣的,無非是感覺價格不好,想走網絡營銷而已!看著一袋袋的包裝,明顯是準備好了發快遞的呀。

編后語: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年年都有,隨著近些年網絡媒體對農產品賣難現象的關注越來越多,人們對待此類事件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同情、憐憫、伸出援助之手逐漸向看淡、理性、保持觀望的態度轉變。媒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頻繁的發聲呼吁社會進行幫扶有時也會對農產品順暢銷售起到反作用,要知道,農產品賣難的現象不是社會公眾偶爾獻點愛心所能解決的。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的發生,需要狠抓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政府引導,調優種植結構。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我們國家的農民在“春天種什么對”的問題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不足。有些時候農民看到去年種的農產品賺錢了,來年就拼命地增加該產品種植面積,尋求高產以求多賺點錢,殊不知這種追求高產的背后就是供大于求的開始,等到該產品上市的時候低價銷售甚至賣不出去就在所難免了。這個時候,政府應該在合適的時機介入,通過在區域層面對農產品價格、種植形式的分析,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面積,改善產品種植結構,以避免“滯銷賣難”現象的發生。

努力培育品牌,提高產品質量。產品靠什么打市場?最終靠的是產品質量。當前,一些農產品品質不高,較難滿足市場需求,導致了賣難現象的發生。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不斷應用,新的、高品質的農產品也不斷涌現。要注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努力形成有較大影響的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要適時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來種植適銷對路的產品,如大力發展生態型、保健型、環保型的新型農產品。要重視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大力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擴寬銷售渠道,加快市場流通。農產品一旦滯銷,無論是政府部門的應急,還是媒體和網友的熱心,抑或是一些地方“農超對接”的探索,可以緩解燃眉之急,但破題根本出路還是改變農業產業化程度過低的現狀,通過產業升級來謀求出路。農產品賣不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每到農產品上市時節,許多農戶就在田間地頭等著采購商來收購,這樣的銷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市場流通。農民應該“抱團”闖市場,利用農民合作社或專業組織共同促進農產品銷售。此外,在銷售層面要“線上線下”相結合,努力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稿件來源:農業部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