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恰巧重合,在兩節旺盛消費力的合力拉動下,市場交易極其活躍,9月份市場銷貨量較8月份明顯增加,迎來了交易小高峰,令銷量進一步增加。月交易量和交易額同比增幅分別為20.4%和16.3%。
一、地菜量穩價漲,多地鮮蔬齊聚市場
9月蔬菜交易量和交易額同比增量17.3%和12.2%。地產蔬菜銷量穩定,月同比增幅4.4%,大宗品種有西葫蘆、苦瓜、茄子、絲瓜、茭白、莧菜、黃瓜、冬瓜等,交易同比情況分別為+27.0%、+57.6%、-49.8%、+78.6%、+25.8%、+34.8%、+47.4%和-20.8%,苦瓜和茄子品種銷量的增減對比明顯,主要源于本地菜農對蔬菜種植結構的調整,苦瓜品種的市場銷路更為看好。交易額同比增幅14.3%,相比交易量的增幅更為明顯,主因還是菜價的上漲,各品種的均價3.2元/公斤,同比上漲10.3%,大宗品種同比情況分別為+47.2%、+33.3%、+3.7%、+10.7%、-8.7%、-11.3%、-3.3%、+28.6%,多數品種是呈漲價趨勢,原因其一是歷經高溫天氣后的地產蔬菜品質提升,外銷看好;其二與全國蔬菜價格下半年趨于走高有一定的聯系。
外地鮮蔬在9月份增量更為明顯,經歷了七八月份的高溫制約,天氣轉涼后的9月份促使更多的產地將鮮蔬直供市場,品種豐富,量大新鮮,日均交易量超過1000噸,大宗產地主要有山東區域,品種主要有青椒、胡蘿卜、球菜、小白菜等,占比約70%;甘肅區域,品種主要有大白菜、花菜、球菜等,占比約20%;云南區域,品種主要有黃瓜、西葫蘆、蒜苗等,占比10%左右。外地客菜受菜價普漲及節日消費需求影響,綜合菜價同比小漲16.8%。
干貨類中生姜品種的價格在9月呈現較大幅度波動,月初姜價起漲,由均價8元/公斤一路漲至月中旬的18元/公斤,下旬又緩慢回落至6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起伏波動明顯,原因是9月是山東、河南等生姜產地供求青黃不接之時,月初去年老姜已銷售殆盡,而今年新姜還未大批量收獲,進而導致姜價持續走高。隨著下半月收獲量的增加,姜量走穩,姜價自然回落。交易量日均20噸左右,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節日氛圍帶動,水果銷量呈現井噴
國慶中秋雙節齊聚,大眾消費需求決定了9月成為雙節前水果銷量旺季,下半月開始,日均交易量超過8000噸/天,月交易量和交易額同比分別攀升25.9%和20.0%,交易特點:一是交易高峰推遲。今年的交易高峰較去年同期推遲了一周左右,直至9月末市場的整體銷量才開始急速攀升,原因是氣溫過高,水果早采購回去不易存放;“雙節”重疊,多數消費者選擇利用國慶假期再采購中秋水果。二是果價整體實惠。相比去年同期動輒上竄的果價,今年中秋期間果價整體平穩,各品種交易均價較平日里上揚的不多,月環比增幅不超過15%,特別是進口果價一直平穩,未見漲價較多的品種。一方面原因是近段時間市場到貨量不少,如冬棗品種日到貨量250噸以上,但相應的大宗消費量沒跟上,抑制了果價上漲;另一方面原因是受經濟環境影響,多數單位在采購水果時將實惠品種作為首選,直接影響了進口水果和國產高端水果的價格上揚,當然氣溫過高進口水果不易保存也是一個原因。三是終端配送趨熱。電商售賣,線下配送到家等電商銷售模式在近幾年的水果銷售中越來越流行,電商們把握品質,提升服務的經營理念不僅得到了普通消費者的認可,而且更有不少企業委托電商銷售者代為采購水果,直接送貨上門。
9月冬棗品種增量是另一個比較直觀的特點。冬棗品種歷年來一直是市場秋季鮮果中的旺銷品種,其口味鮮甜,食用便捷,營養價值高的特點多年來一直頗受消費者喜愛。今年冬棗的上市特點:一是“一早一遲”。“早”是6月初市場內已有冬棗上市,相比去年早了足足兩個月,“冬棗”名不符實的成了“夏棗”,可見冬棗產地近幾年農業科技發展之快。“遲”則是指雖然上市時間早,但受收獲期影響,大批量上市的高峰期相對去年延后了半個月左右,不過恰好可以趕上中秋旺季;二是銷量大增。受產地連年擴種帶動,近幾年上市量逐年遞增,今年更是達到歷史高點,監測顯示下半月,日均冬棗交易量都在240噸/天以上,同比增幅40%,一半以上的水果商戶都賣起了冬棗;三是價格實惠。量大且同時上市,帶來銷售價格的直線下降,監測期內冬棗交易均價11元/公斤,同比降幅48.5%,一箱15市斤裝的冬棗最低僅需60元就能買到,實惠的價格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來市場整箱采購。
三、趨勢預測
進入10月份,月初三天還將迎來中秋節的銷售高峰,爾后市場交易將趨于平穩。秋季是果蔬的豐收時節,品種豐富的果蔬上市將令市場的交易量繼續上揚。秋季萵筍等地產蔬菜品種預計會在10月份放量上市,交易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快速增長。客菜的交易量會延續9月的增長態勢,根據地產蔬菜的上市情況上下波動。蘋果、冬棗、石榴、蜜柚,獼猴桃等還會是10月份果品的銷售主力,柑橘、胡柚等本地產小水果將開始陸續上市,但從近幾年趨勢看,上市量將不會很大。
(作者單位:金華農產品批發市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