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振興的黃山實踐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任澤鋒 字號:【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文化振興離不開鄉村全面發展。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支撐,

  打造“有產業”的新鄉村

  文化繁榮離不開經濟繁榮,經濟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礎。當年的徽商走出大山、勇闖天下,積累一定財富后回鄉興文重教、建祠修譜,由此帶動了徽州文化的繁榮興盛;徽州文化又反過來滋養徽商,助推徽商不斷走向強大。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黃山市始終把農村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尤其是注重發揮文化對經濟的助推作用,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優勢疊加,初步走出一條適宜山區實際的特色發展路子。比如黃山積極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產業,茶業綜合產值突破120億元,出口占全國的1/10,帶動茶農人均增收4300多元。比如泉水魚,這是我國首批農業文化遺產,也是農耕文明的重要體現。當前“吃泉水魚”已成為黃山鄉村旅游新亮點,有力帶動了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文化注入經濟,有利于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有利于推動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并為文化振興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可謂農業因文化生輝、文化因農業添彩。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

  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

  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徽州人重要的生活理念。歷史上,徽州就有“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習俗養成,就有“永禁泥沙垃圾入河,違者罰銀三兩”的鄉規民約。近年來,黃山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外在綠”與“內在綠”的有機統一入手,始終做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外在綠”就是外在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黃山市堅持點面結合、系統保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黃山、齊云山、太平湖、牯牛降等關鍵景點保護,深入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一體化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2.9%,地表水質優良率達100%,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在95%以上,PM2.5年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世界、天然氧吧。“內在綠”,就是內在的生態理念。黃山市聚焦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省率先啟動農藥集中配送、全面推行生物低殘留農藥;在基層創新設立“垃圾兌換超市”,鼓勵村民以撿拾的垃圾就近兌換生活用品,實現了“村民得實惠轉觀念、政府花小錢辦大事”的雙贏。

  以徽州文化保護為重點,

  打造“有鄉愁”的新鄉村

  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作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黃山現存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多種文獻、1300多個非遺項目、超百萬件文書,堪稱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集聚區。這些文化遺存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很重要的就是讓這些珍貴文化留下來、活起來。近年來,黃山市高度重視文化資源保護,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對空間形態4類116處、單體形態12類3358處古建筑進行全面保護,徽州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持續關注。同時,堅持“利用是最好傳承”的理念,注重發揮文化資源經濟屬性,以散落在廣大鄉村的古建筑、古民居為依托,大力發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了徽州民宿、修學研學、攝影寫生、古道穿越等一批新型業態,初步實現了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的轉變。堅持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協同發力,把弘揚徽州傳統美德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依托閑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設村史館、鄉賢館、好人館,引導群眾致富思源、崇德向善,真正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的主人。

  以鼓勵創新創業為核心,

  打造“有活力”的新鄉村

  富裕幸福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最終目的。稱雄明清商界數百年的古徽商,不僅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歷史輝煌,也鑄就了堅忍不拔的創業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來,黃山市依托自然人文資源豐富、能工巧匠眾多的優勢,鼓勵農民群眾踴躍投身特色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傳統工藝生產、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形成了百姓創家業、能人干事業的濃厚氛圍。尤其是順應大眾旅游新趨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市690多個村莊,70%有游客接待、30%形成旅游熱點,超過10萬農民從事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鄉村旅游已占全市旅游的2/3以上。廣大鄉村有了“雙創”活力,農民群眾有了“雙創”激情,必將形成積極進取的新文化、匯聚鄉村發展的正能量,鄉村振興必然前景可期、水到渠成。

  (作者系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璟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