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式早餐——陜西篇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秦嶺橫亙出南北,黃土沉淀著歲月,數千年歷史與文明的演變,為陜西這塊飽經滄桑的土地,創造出滋味百出的早餐記憶。幾千年來,陜西人因地制宜,用智慧與雙手,在日出之時,給厚重的黃土地奉獻出豐盛幸福的早晨。

  陜西西安 西安人骨子里是非常放松的,早餐這件事兒上他們不會馬虎,這里早餐的種類非常多,有幾十種之多,但是對很多人來說,胡辣湯是一個非常正式的早餐。西安人馬興盛做了20多年的胡辣湯,他的味道早已經從食客的口中駐扎進心里,食量大的一次能吃4碗胡辣湯、5個牛肉饃外加一個白餅子。經常有人從銅川、寶雞開車專門過來吃;還有北京的人一下飛機就專門坐車趕過來,吃完胡辣湯再飛回去的;有的人四五個月每天都吃著這個,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西安人生活的一部分,從小就吃,美得很。

  從大燴菜演變而來的胡辣湯,外表黏稠、口味辛辣,一口下去舌尖發麻,口齒留香。熬煮的烹飪方式是時間與火候的藝術,牛骨湯打底,入茴香、辣椒、花椒、五香粉等十幾種調料,配土豆、胡蘿卜、西葫蘆、菜花各種時令蔬菜進行熬制,牛肉丸是一碗胡辣湯的點睛之筆,最關鍵的步驟是調料、火候,沒有經驗的,也許會把蔬菜就煮化,需要很短的時間把這碗胡辣湯做好。一碗胡辣湯配一個白饃,地道的西安人都這么吃。食客把饃掰成拇指大小的均勻方塊,然后讓師傅將滾燙的胡辣湯澆在饃上,趁熱入口。吃胡辣湯不講究快,從掰饃到吃,要有條不紊,慢慢地掰、掰好以后慢慢地泡,泡好以后一口一口地吃,直到把那一碗全部吃完,這是滿足一天的開始。

  味道,是時光烙在味蕾上的記憶,永不磨滅!

  陜北榆林 穿過關中平原,往北跨過黃河,由黃土堆積而成的陜北高原,世代延續著農耕傳統。張家山村人不需要像大多數農村人一樣漂泊他鄉,因為他們掌握著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制作空心掛面。這里的人每天早上基本上就是以掛面為主,掛面可以做出十幾種不同的風味,煮掛面、炸掛面、炒掛面。

  空心掛面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面與鹽的比例是做好掛面的關鍵。有和面、揉面、醒面、盤大條、盤小條、面槽醒面垂掛、掛架垂掛等過程,而空心就在第一次盤大條時出現。大條,是撒上玉米面經過手搓,卷心成條,兩種面粉粗細比例有微弱的不同,這就是成為空心的秘密。速度是搓條成敗的關鍵,同樣需要速度的還有繞面,面條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會變軟,整個過程必須在3分鐘內完成。經多次拉伸,空心始終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所成空心,不是傳統的直線狀空心,而是螺旋狀空心,即使細如發,面眼也如針尖般存在,這當然與其中水、面、鹽的比例不無關系。各種瓦盆、面槽、掛架、面柱等工具的使用,季節的變換、空氣的干濕度、醒面晾面的時機等,都是千百年來民間生產生活智慧實踐的結晶,絕非一窺就可學到。

  幸福的味道,就是早上起來,桌上有一碗家人做好的熱氣騰騰的臊子面。家,生命開始的地方;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吃出來的不僅是一碗面,而是對生命的延續,對生活的希望,代代相傳。

  佳肴,不過山珍海味;家肴,才是人間至味!

  陜西岐山 南方人喜米,北方人好面,岐山地處關西平原西部,是陜西盛產小麥的大縣。岐山人用自己的小麥做出了享譽全國的岐山臊子面,也成就了一碗碗勁道十足的搟面皮,岐山的搟面皮是薄、筋、光,吃到嘴里呼溜呼溜就下肚了。

  在陜西,與早餐最搭的就是一勺油潑辣子,陜西關中八大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陜西人將吃油潑辣子作為一種美妙的享受。油潑辣子攪動著人們的味蕾,也沸騰出陜西人血液里那份豪爽直接。油潑辣子家家做法都不同,傳統手工的做法,將曬干的秦椒切成小段,再上石碾,碾辣椒是個技術活,碾得太細容易燒糊,太粗又影響口感,其中的奧秘全憑個人經驗。在辣椒面上鋪上一層芝麻、茴香,再將燒滾的菜籽油潑入碾碎成末的辣椒面上,這一刻,辣椒在高溫的情況下發生劇烈變化,秦椒的香味和辣味被激發到極致。

  生活是給予生命的佐料,和食物一樣,不同的佐料帶來不同的味覺感受。岐山搟面皮的佐料只有3種,油潑辣子、鹽水和醋,但就是這3種普通的佐料,被每家調制出了屬于自己的味道。岐山農家醋是完全純手工、純糧食,用土法釀制而成。岐山人釀醋講究真麥實曲,做曲是一個關鍵環節,只有在三伏的熱天才作曲,溫度好、發酵快,其他的時間溫度過低,曲做不出來。拌曲,把煮熟的大麥、高粱、紅小豆等糧食放入缸內,再拌上制好的曲開始發酵。發酵的過程溫度很重要,恒溫的窯洞是釀醋的最佳環境,經過兩個星期之后,醋料與空氣里的醋酸菌充分氧化,酸味就形成了。

  搟面皮,糍面是個力氣活,將發酵好的面水倒入鍋里,用木槌攪動,待面水糊化黏稠時,再用木鏟來回翻炒,火候掌握不準,搟的時候搟不開,如果面稀了,搟出來的面皮就爛掉了。糍好的面團趁熱放到砧板上搟開,一張張薄厚均勻的面皮就做好了。

  有著油潑辣子的豪爽潑辣,也有著醋的憨厚淳樸,心靈手巧的岐山人,用最簡單的原料,烹制出意想不到的美好生活。

  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食物一樣,延續人的生命,觀照人的生活!

  陜西城固 秦嶺,分割出中國的南與北,一山之隔,造就了與關中平原截然不同的景象。秦嶺以南的漢江沖擊出漢中平原,這里溫暖濕潤,盛產水稻。在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里,稻米少有地占據著人們日常主食的主導地位。在外打工的城固人,經常會懷念家鄉的熱面皮,懷念這種味道,是家的味道。熱面皮,形似面皮,卻是用稻米制作而成,與搟面皮相比,這是截然不同的一種體驗。熱氣騰騰的面皮,被粗獷地大片分割,沉浸在鮮艷的油潑辣子里,熱度提升了香氣,強烈地沖擊著嗅覺和味覺。

  城固的田地里生長著一種叫桂朝米的水稻,桂朝米做飯并不好吃,但是制作面皮口感卻很好。稻米磨漿,將磨好的米漿上籠,順時針抹平,大火蒸上兩分鐘,很快米漿就會起泡凝固。蒸面皮是個技術活,整個過程講究的是一個流暢麻利,面皮蒸好后還要抹上少許香油,防止粘連,一張張晶瑩剔透的面皮就這樣做好了。將新鮮的西紅柿炒熟,按各家的味道加入胡蘿卜絲、豆芽、香菜、芹菜、韭菜等配菜,口味因人而異。

  奔忙的生活,讓人們遠離故鄉。一碗熱面皮,讓遠離故鄉的人,從記憶的味道中,找回了對思鄉之情的慰藉!

  胡辣湯依舊在熬煮出時間的味道,空心掛面還將引領著陜西人對于美食的不斷創新,浸透進搟面皮里的情思,只會與日俱增。生活在這片雄渾大地上的陜西人,帶著歷史賜予他們的勤勞與樸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將幸福化作美食,呈現在每一個餐桌上。

責任編輯:張璟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