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寬退休前是遼陽市煙草局職工。退休后他向農民租地種豆,成了遼寧省鞍山、遼陽一帶最大的大豆種植戶。
有別于尋常豆農大戶,王福寬是在做中華1號高新大豆東北種植試驗。由于他平常張口就是“大豆文化”“科學種植”“田間管理”等名詞,農戶們稱他“大豆先生”。
鄉愁文化籠罩下的大豆情結
王福寬現在一大家子都住在鞍山市里,兒子研究生畢業后在鞍山市區有穩定工作。早年家人做礦材等貿易,積攢了些錢,家境比較殷實。到他退休,算是家成業就,他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
但他沒有像家人期待的那樣閑下來,而是當起了振興東北大豆產業的先鋒,開啟了老有所為的創業之路。他說,這是緣于他退休后的一次北京之行。
退休了的王福寬想趁身體還行找點事做做。北京的朋友建議他做農業,并將他引薦給九龍天河(北京)農牧科技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德田與種子基因穩定劑技術發明人郭子學。為了增強他的信心,創新三農課題組秘書長許奔流特別給王福寬介紹說,關德田、郭子學也并非學院派專家,他們早期所涉與農業毫無關系。關德田是退休后迷上農業科研,十幾年如一日地鉆研,成了牧草種植、加工領域的實力派專家;郭子學是半途轉向農業科研,實戰成高手……關德田、郭子學給王福寬講述了不一樣的農業,不只讓他耳目一新,更讓他被高新農業的魅力所吸引。
創新三農課題組當時正在擬訂振興東北大豆計劃。為什么是大豆?正在他納悶之際,創新三農課題組秘書處吉林籍小伙小聲地唱起了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和高粱……”王福寬感覺一股暖流直涌心頭,情不自禁,也跟著唱了起來。許奔流給王副寬介紹說,大豆于東北,不只是傳統的主產作物,也是東北鄉愁情結的載體,是東北農耕文化的符號……王福寬聽著不時地點頭稱是,陷入深思。
許奔流還介紹說,外國大豆在我國幾成“傾銷”之勢,擠垮了我國以大豆為主原料的加工企業,影響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致使我國每年大豆油及80%的大豆要靠進口……
王福寬毫不猶豫地申請加入振興東北大豆計劃的行動,并且將計劃中的第一個高新大豆種植、加工試驗基地申請落戶家鄉鞍山、遼陽一帶。
試驗先鋒:從規模試種到高新加工
王福寬的高新大豆試種基地在與鞍山市毗鄰的遼陽市遼陽縣。王福寬2017年租地時間較晚,租地費用整體偏高,部分耕地種植條件并不理想,為了不延遲種植試驗,他還是下定決心,一下租了550畝農地。在個人流轉土地種植大豆的人群中,這個種植規模,在當地名列前茅。
東北農大大豆種植試驗,畝產達400斤。王福寬的試種基地,首次試種,受租地條件以及持續兩個月大旱的影響,免不了產量受挫,但超過東北農大的大豆試種業績,王福寬還是信心滿滿。金秋時節,到基地轉一轉,“大豆先生”便樂呵起來——整體畝產超400斤,條件較好的農地畝超600斤,他是勝券在握。在條件并不十分理想的前提下首戰取得這份業績,他想,他可以向課題組交卷了。
國慶前夕,“大豆先生”的基地迎來了北京來的領導專家。他們對王福寬的基地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試種成果推廣充滿了期待。鞍山市農委的領導聞訊也趕到王福寬的試種基地。稱贊說,這么好的大豆,從前未曾見過!
在遼陽縣委、縣政府、縣農經局安排的試驗報告會上,王福寬介紹了高新大豆試種的情況,并暢言接下來大豆高新加工的計劃。王福寬感慨,振興東北大豆產業,就是他本人的夢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