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從事蜂產品行業更甜蜜的事業了。蜂蜜、蜂膠、蜂王漿、花粉……小小的蜜蜂帶出了一條長長的大產業。
我國歷來是蜂產品大國,其加工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地處中原腹地、長江以北的河南省長葛市,是我國最大的蜂產品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從明清開始,長葛就有了采蜂人,長葛的蜂產業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就達200余年。”長葛市外宣辦主任左瑛珺說。
為何這里與蜂蜜結下了如此難解的緣分?在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產業轉型升級大潮的沖擊下,長葛的“甜蜜”事業,是否依舊如初?帶著疑惑,近日,筆者來到了這座“甜蜜之城”探訪蜂產品加工的奧秘。
蜂企的驕傲——
“長葛的蜂蜜企業一停工,
蜂農就要面臨銷售難題”
李福亭是長葛本地人,一提起他的蜂蜜事業,老李就打開了話匣子:18歲高中畢業當學徒,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走街串巷賣蜂蜜;后來自立門戶,帶著產品全國各地跑市場;再后來創辦蜂蜜加工廠,拉長產業鏈,把產品賣到了全世界。
“蜂農就像一只只‘小蜜蜂’,哪里有花跑去哪里。但那個時候產業剛剛興起,其實利潤不高,跑來跑去賺的也是個辛苦錢。”老李回憶道,時間久了,市場逐漸打開,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戶,“我就想著自己辦個廠。”
1991年,李福亭有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坊式工廠,開始發展訂單式生產;到了2000年,福美蜂產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出口額就達到了150萬美元。
老李的事業,也是長葛蜂產業發展的縮影。從一個利潤不高的傳統行業出發,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人才,研發新產品,長葛人將這個“甜蜜的事業”越做越大。以下是一組數據。
截至去年年底,長葛市蜂產品加工企業達200多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市級以上6家;主要蜂蠟產品年加工量占全國總量的85%,蜂膠年加工量占全國總量80%,蜂花粉年加工量占全國總量50%,蜂王漿、蜂蜜年加工量占全國總量20%。
“長葛的蜂蜜加工企業一停工,全國的蜂農都要面臨賣難的問題。”
聽起來像是戲言的一句話,卻在長葛成了真。“為什么我們的蜂產品加工這么好?首先我們的加工能力強。現在長葛的蜂蜜加工,基本已經實現了百分百全程機械化,甚至有的企業引入了機器人,車間里一個人都見不到。”左瑛珺說,由于機械化程度高,企業的加工能力很強,為了保障原料供應,長葛市萬名收購大軍及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掌控了國內大多數原料的購銷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購銷網絡,從而保證了生產廠家的貨源供應。
目前,長葛蜂產業加工已涵蓋初級產品的收購,原蜜提純初加工到蜂花粉、蜂王漿、蜂膠的生產,除了部分供應國內市場以外,大部分用于出口銷售,基本形成了以加工為核心的產業鏈條。
用質量說話——
“寧愿企業關門,
也不做摻假的事”
一連串的成績背后,長葛蜂產品加工事業做大做強的秘訣在哪里?
“其實沒有什么秘訣,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把產品質量放在了第一位。”長葛蜂產品協會會長李滿長說,長葛蜂企將“質量第一”作為最高原則,貫穿了加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蜂農是加工的基礎和起點。長葛市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蜂農大軍遍布全國各地,為此,一些企業專門成立了養蜂基地。
杰利蜂廠董事長楊寶科說:“單我們廠在全國就有5家養蜂基地。蜂農的流動性很大,3月還在云南,6月就來到了山西。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收到最優質的蜂蜜,我們在許多大城市都設立了養蜂基地,同蜂農簽訂合同。同時給蜂農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原料品質。原料入廠進入加工環節以前,還有嚴格的質量檢測環節……”
原料把關只是加工過程的初始環節,加工過程全程機械化以及嚴格的檢驗檢測,更大程度地保障了產品的品質可控與安全。“現在每個長葛蜂蜜場都聘請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建設了檢測實驗室,并購進了各項產品檢測、采樣的先進設備。”李滿長告訴筆者,經過嚴格檢測合格的成品,才允許出廠銷售。
到此已經經歷了重重“考驗”的產品,還不能直接進入市場。由于長葛大部分蜂產品都用于出口,所以在出海關之前還要接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檢測,產品合格頒發品質證書,才能真正進入市場流通。
“不管企業發展到什么規模,質量永遠是企業的生命。現在我們的客戶都已經合作了很多年,對我們的蜂產品質量都很放心,經常還沒開工就把貨款打過來了。”李福亭說,在他的企業剛剛闖出一些名堂的時候,“有人告訴我,產品里摻假一樣好賣,更能獲取暴利。我當時就拒絕了。寧愿企業關門,也不能做這種自砸招牌的事。”
正是長葛企業的這種堅持和初心,長葛的蜂產品市場已經擴展到了全球多個國家地區。截至2015年,已有12家企業取得了國家質監局頒發的QS認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有10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
船大好遠洋——
“小蜜蜂也著眼供給側,
發展更多的精深加工產品”
7000萬美元、8億元人民幣——這是2015年長葛市蜂蜜產品的出口額和全市蜂蜜產業總產值。
發展到今天,歷史悠久的長葛蜂產品加工業已然在國內處于行業龍頭的地位。然而在面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金融動蕩頻發的今天,長葛人會躺在功勞簿上裹足不前嗎?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其實已經意識到企業面臨的一些問題。”左瑛珺說,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我們加工出的蜂產品基本上都還停留在原材料和中間制品,附加值低,大頭都讓國外加工企業拿走了,企業的銷售利潤差一些。”
“小蜜蜂也需要供給側改革,我們要發展更多的精深加工產品。”
然而,再向前一步就意味著遇到瓶頸。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相較于國外先進的加工企業,本土企業缺乏現代管理觀念,以及技術創新和支持。
“這幾年,我們的企業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創新和先進生產工藝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原料加工環節,那么就只能一直處在加工鏈條的最底層。”李滿長告訴記者,“以我們企業為例,這幾年我們開始注重引進先進的設備、先進的生產工藝用于開發新產品。”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型升級,從蜂蜜、蜂膠初加工,到日化、化妝品、藥品、食品等產品研發。完善的產品體系拉長了整個產業鏈條,企業之間抱團互動形成產業集群……長葛蜂產品加工行業如今規模初成,正如同一艘巨輪,開啟了新的航程。
“我始終相信,干一行要愛一行。”李福亭說:“我用從事蜂產品加工一輩子的心得告訴你,蜂蜜加工真的是個甜蜜的事業。”從一只蜜蜂的舞動,到最后加工出成品賣到全世界,長葛人正將這星星“蜂”火燃遍全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