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有一個著名理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濟行為,比如儲蓄、消費、投資等,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分析,往往自以為理性,然而大部分人都在憑過去形成的“直覺”做決定。人們在選擇產品的時候也是一樣,往往會購買那些比較熟悉、經常購買的品牌,這就是品牌的魅力。
品牌是源自實體、并在消費者頭腦中安家落戶的虛擬體。用戶通過自己所看、所聽、所用,結合自身的經驗、習慣對體驗的企業及產品形成主觀上的認知和判斷,以及獨特的情感和偏好。消費者關于品牌的碎片化記憶和聯想,整合起來,就會在內心生成一整套感受。也可以說,是體驗產生了品牌。
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信任和失望,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隨著消費結構升級, 80后、90后逐漸成為新一批消費群體,他們既是傳統大品牌的顧客,也會購買一些極具特點的品牌。
今年是《第一財經周刊》“金字招牌”讀者評選的第九年,與往年不同,今年《第一財經周刊》限定了調研范圍,4953名受訪者均為18?35歲,生活在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消費者,他們也是最容易接受新式生活方式的一群人。通過調研,《第一財經周刊》將消費者喜歡某一品牌的因素歸為五大類:品牌理念、設計、產品、渠道和營銷,這5個因素構成一個品牌的“五維圖”,形成用戶體驗。當然,消費者最看重的還是品牌的核心——產品,產品會直接影響消費者體驗品牌的感受。且不說“金字招牌”評選具有多少公信力,但它至少代表了新式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認,如果一個品牌要想成為“金字招牌”,具備引領和影響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能力,品牌需要在這5個維度持續給消費者驚喜,企業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做好產品和服務,更要琢磨如何以這些產品和服務為基礎,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提到咖啡,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星巴克。1983年,霍華德先生用380萬美元買下最初的“星巴克”,30多年過去了,星巴克的市值已經超過840億美元。其品牌已經和可口可樂、麥當勞、蘋果等國際知名品牌一樣家喻戶曉,同時也是全球接待顧客和客戶人數最多的零售品牌。
星巴克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咖啡的品質,而是它帶給消費者的整體體驗,從用戶感受出發的設計,營造了舒服時尚之感,降低了人們成為小資的成本。現在,你不用去了解“長遠的咖啡文化”,也能看上去很有文化品位。記者曾經對北京的朋友做過調研,有些人甚至覺得如果能在外地喝到星巴克,都會覺得分外親切。或許是習慣,或許是因為熟悉,無論如何,品牌可以做到如此,著實難得。
在《第一財經周刊》“金字招牌”評選中,三只松鼠穩坐國內休閑零食頭把交椅,這個結果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覺得意外。2012年6月,“三只松鼠”橫空出世,自創立以來,憑借標準化的產品、精致的包裝、大力的營銷以及貼心的服務為本土零食品牌樹立了一個成功標桿。三只松鼠特別注重細節, 除了產品本身外,更注重用戶體驗。一方面所有的客服必須把自己當做小松鼠,稱客戶為主人,為主人提供萌式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三只松鼠的所有員工必須以“鼠”為開頭,“三只松鼠”的創始人章燎原自稱為“鼠老爹”,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這種獨特企業文化的形成。
“互聯網要口碑相傳,必須要讓顧客得到喜悅和尖叫,而這一定是產品之外得到的。” 章燎原認為,細節和意外收獲是讓用戶尖叫的原因所在。
一種松鼠畫風格的用戶體驗由此誕生,像附在包裝盒上、做成松鼠尾巴造型的開箱器,盒內附帶的用于吃后擦手的濕巾,三只松鼠在許多細節上超出了客戶預期,也開創了互聯網銷售超越用戶體驗的先河。
消費者是忠誠的,同時也是喜新厭舊的。忠誠在于品牌的綜合力量能夠有足夠的吸引力。而有一些老品牌,雖然擁有多年的用戶積累,但是一直不創新、不改變,品牌資產反而成為自己的包袱。
拿巴黎貝甜和稻香村來說,同樣是做糕點。巴黎貝甜無論從品牌理念還是店內設計都偏向年輕化,充滿活力,產品以西式糕點為主,而且不斷推出新品,深受年輕人喜愛,雖然近幾年巴黎貝甜的產品不斷提價,但依然熱銷。反觀稻香村,雖然是歷史悠久的老店,但總給人一種兒時記憶的感覺,產品一直以中式糕點為主,似乎成為送長輩禮品的象征,不僅外觀看起來不夠精致,而且口味一直也沒有太大變化,消費群體偏向老年化,自然價格不會太高。如今還有懷舊情懷的人會為稻香村買單,那么未來呢,當80、9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流,誰又為未來的稻香村買單。
近幾年,各產業大佬進入農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其中最成功的當屬褚橙。其創始人褚時健豐富的人生經歷賦予了產品本身獨特的品牌形象,而且褚橙特別注重包裝設計,迎合了市場需求,當然最重要還是這個橙子真的好。褚橙正是在氣候、水、肥料、間伐、控梢、剪枝、病蟲害防治、果農管理、褚橙的管理團隊、營銷等10大方面都優于同行,才最終厚積薄發,脫穎而出。
所以我們說,產品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但不是塑造良好用戶體驗的唯一標準,褚橙不斷創新的包裝設計成為用戶體驗中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來,我國很多特色農產品面臨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境地,有很多優質農產品正等待被挖掘、被認知。農業發展需要品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第十五屆農交會舉辦的“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上強調,品牌就是影響力,就是號召力,就是競爭力。
如今,消費者已經有了更高要求,好品質是基礎,但他們更喜歡那些能代表一些價值觀的品牌,帶給他們想要的用戶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能否給用戶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當消費目標越來越明確的時候,產品的市場定位也越來越清晰。在當今用戶為主的消費時代,老品牌如何創新,新品牌如何占領市場,確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