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建偉家庭農場的草莓基地里,農場主李建偉的妻子鐘俊萍正在田間忙碌著。草莓上市季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大約每隔一周就到這兒進行草莓的風險評估試驗。
據了解,對農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的做法,我國早在2011年就已開始實施。“十二五”期間,農業部考核認定了10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145家風險評估實驗站,對隱患大、問題多的農產品品種和環節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評估。通過風險評估,可以及早發現隱患點,防風險于未然,體現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主要從事有關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標準、評價、控制及檢測技術、農業投入品應用等方面研究。近年來,研究所主要承擔了國家農業部草莓、葡萄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項目的風險評估,除此之外還承擔浙江本省的風險評估項目。科研人員通過探明風險、安全評估、試驗研究、精準治理等方式,明確農產品全產業鏈各環節風險隱患,研究技術規范和管控措施,提出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對策。
發現風險 制定對策
風險評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及早發現風險隱患點,防患于未然。這與以往單純的農產品檢測相比,可以體現出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主任、浙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所長王強解釋道,以往農產品安不安全主要通過檢測方式,但檢測對監管者和老百姓來說稍顯被動和滯后。一旦農產品檢測出現問題,一部分農產品銷售出去,有的已經無法追回,有的只能銷毀。通過風險評估,可以分析整個產業鏈的風險隱患,并進行評估、試驗和研究,能夠及早防止安全隱患發生。
除了進行國家和本省的風險評估項目外,每年,風險評估實驗室將根據產業易發的隱患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來確定對哪種農產品進行風險評估,防范風險,制定標準,應對輿情。從時間上來說,每個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的時間不同,而且不是每個產品每年都要進行風險評估,具體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楊梅是浙江省的特色水果,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選擇楊梅進行風險評估主要基于楊梅是一種易出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的水果,每年一到楊梅上市季節,有關楊梅著色劑、保鮮劑等方面的謠言便紛紛涌現。此外,由于楊梅自身不帶果皮的特點,很容易出現農藥殘留問題,尤其是每年6月份,天氣悶熱,果實容易腐爛,生產者用藥會比較多。針對楊梅的風險評估,以每年6月份居多。科研人員將根據楊梅產品自身特點,分析風險來源,進行全產業鏈的風險排查。一是投入品使用上,主要查看農戶用什么農藥、農藥質量如何、是否含有隱性成分等。二是楊梅上市之前,對消費者質疑的有關楊梅使用增紅、增鮮劑的物質的檢測和風險排查。
草莓也是浙江省農科院質標所開展風險評估的重要項目,該所已連續3年承擔農業部草莓風險評估項目。從去年12月份到現在,他們分別深入浙江草莓主產地建德、嘉善、諸暨等地,對草莓進行風行評估。風險評估過程中,隨機抽取部分草莓樣品,其中有市場銷售的、散戶的和基地的。
科研人員在風險評估中發現,蚜蟲、葉螨是草莓生長中需要重點防治的害蟲。結果表明,蚜蟲發生初期,在草莓果枝或葉柄處懸掛異色瓢蟲卵卡,12天后可與化學農藥啶蟲脒的防效相當。在草莓苗定植成活后20天、50天和80天,按照每畝10-15瓶(2.5萬只/瓶)釋放胡瓜鈍綏螨,可減少葉螨27.8%。幫助農戶很好地解決了草莓種植中害蟲的防治問題。在建偉家庭農場草莓基地,記者看到,大棚內每顆草莓植株葉子上均放置一兩張瓢蟲卵卡,再過些時日,這些瓢蟲便會破卵而出,消滅蚜蟲。目前,這種通過引入天敵捕食害蟲的防治技術已在浙江省部分草莓基地推廣開來。
制定標準 指導生產
與全國其他地方不同,浙江省的小品種農產品較多。而在農藥使用上,我國在大宗作物登記的農藥較多、小宗作物登記農藥較少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國實行農藥登記制,農藥企業在登記農藥過程中考慮到自身效益問題,一般會選擇登記在大范圍、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上,由于楊梅、草莓等小宗作物種植面積較少,成本較高,企效益低,造成農藥企業不愿意登記的現象。我國規定,某一種農藥必須在某一種作物上取得登記,才能在該作物上使用。這就造成了小宗作物因登記農藥少而無法滿足生產需要的矛盾。
雖然楊梅是浙江特色產業,但就全國范圍而言,楊梅只屬于小范圍種植,目前我國楊梅登記農藥只有7種,而在具體農事操作中,這些農藥遠遠不夠,造成了一些農戶盲目用藥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浙江省政府一方面希望產業能夠發展壯大,另一方面需要保護消費者的安全。于是,當地采取了一套“巧辦法”。
目前我國農藥分為三類。一是國家登記過允許使用的;二是國家禁用的,包括高毒或對環境危害大的農藥;三是超范圍使用的,國家沒有禁止的。針對第三類超范圍使用但國家沒有禁止的農藥,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和浙江省蔬菜瓜果產業協會聯合發布了《浙江農業團體標準》,其中包括草莓、楊梅、鐵皮石斛等特色農產品主要病蟲防治用藥指南。每年,浙江省將結合項目組最新研究結果,經意見征求和專家審定后,對標準進行及時修訂,并通過農民信箱推送給全省各縣(市、區)相關部門,全面推廣使用用藥指南。團體標準,包含三個清單:推薦清單、不推薦清單和禁限用清單。農戶可以通過標準,一目了然查看農藥使用正負清單。團體標準通過限定地方(浙江)和時間(每年及時更新版本),以農戶自愿為原則,為農戶及時篩選效果好又安全的農藥。
“與其農民亂用藥,不如技術部門進行風險評估,給農民推薦合理使用的農藥。”王強表示。那么,農戶如何真切地享受風險評估的成果,接觸到團體標準的內容呢?浙江省每年將組織全省草莓種植戶開展培訓,并通過各區縣農業局,將標準發放到農資店或每個農戶手上。王強認為,標準需要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初期調研的時候,農戶一開始是排斥的,后來,農戶用了推薦的藥之后,發現草莓的產量提高,品質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主動使用推薦的農藥了!”
團體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風險評估結果不斷調整推進。2016年科研人員做了4種農藥的風險評估,今年他們計劃將防落果的對氯苯氧乙酸鈉加入標準。目前,浙江省的楊梅、草莓、鐵皮石斛等都是通過團體標準來推薦用藥的。
對于農戶來說,這些標準就像一場“及時雨”。李建偉和鐘俊萍夫婦,種植草莓大約15年,除了在老家建德種植草莓外,他們在上海還包地種植草莓。鐘俊萍說:“以前種植草莓,不知道該用什么藥,但現在通過標準里的農藥清單,可以一目了然使用何種農藥效果更好、更安全!”
提出修訂建議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最新發布的《“十三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將深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計劃,將“菜籃子”和大宗糧油產品全部納入評估范圍,摸清風險因子種類、危害程度、產生原因,跟進實施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出各類農產品全程管控的關鍵點及技術規范和標準制修訂建議。
通過風險評估,浙江省總結出草莓全產業鏈的三個關鍵點:一是健壯栽培,提高草莓抗病能力;二是清潔管理,降低病蟲發生機率;三是綠色防控,提升草莓安全水平。風險評估的技術和成果,在浙江省農業廳推行“一品一策”過程中也得到了有效運用。
風險評估的實施,切切實實給當地農產品產業發展帶來了明顯進步。浙江省草莓、楊梅等特色農產品用藥出現了“兩減一增”的現象,即用藥品種減少,農藥殘留量降低,農產品安全水平提高,增加了特色農產品的效益。去年,當地一品一示范基地的楊梅,每斤可賣到30元,是普通楊梅價格的一倍。
如何看待風險評估工作?王強認為:“風險評估技術研究本身是一個學科,通過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為國家和浙江省的工作開展提供新的技術標準和指導依據。除了國家和本省的科研項目之外,科研單位還可以把風險評估作為一個新科研項目的前期基礎,通過風險評估找到新的科研項目。”
如何將科研人員的風險評估結果轉化為國家對農業的大政方針政策呢?王強表示,風險評估項目研究完成后,將項目研究結果形成完整的分析報告,包括如何做、有何結果等內容,并提出相應建議。他強調,只有結果,沒有建議,報告是沒用的。在他們的項目建議中含有一些沒有在國家層面登記的農藥,建議國家登記使用的農藥以及需要制定限量標準的農藥等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