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4個棚,3個都改成半基質的了,又好看又省事,忙活20多天,這下改完了,最起碼5年內都不用重新打壟了!”“我那改了20個棚呢!算算比地栽時候省了將近3000多塊錢呢!”“草莓半基質肥水管理”培訓會上,農戶齊立軍和吳運玲相互“炫耀”著誰家的草莓更“先進”。來自北京市昌平區10個鎮的近100名果農正接受半基質技術的培訓,臺上由區農技推廣中心請來的兩位農藝專家講得很細致,臺下大家伙兒手里拿著小本兒正聽得投入。
草莓種植還有“先進”與否之分?是的,昌平區作為中國草莓的重要耕地之一,也是北京草莓的主產區,一直行走在行業前列,草莓產業以1萬余棟日光溫室、4千畝育苗基地,覆蓋5鎮、46余村、35個草莓專業合作社、3500余戶農民的產業布局,逐步成為昌平農業的支柱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昌平區農技推廣中心正在思量如何讓草莓產業保持競爭力、讓種植戶增收,而此時,由昌平區自主研發的“半基質栽培技術”應運而生,從技術革新層面刷新了這一局面。
半基質栽培技術是由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路河及其團隊于2011年自主研發的,經過5年科研試驗、示范等工作,已于2016年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據了解,該技術不僅攻破了土壤連作障礙,還使得每個大棚增產30%。
攻破連作障礙 革新高架栽培
“半基質”的創新之處在于用一半基質土、一半土壤培育草莓苗。該種栽培模式的栽培槽是梯形的,在填充土壤時,將土壤填成三角形,占半個栽培槽,然后在土壤上鋪滿基質土。
該項栽培技術不但改良了傳統地栽方式,而且結合了近年來在日本、荷蘭、美國等國家開發并成功應用的高架基質栽培方式,將兩種方式的優點充分挖掘,根據昌平農戶的生產實際研發而來的,成為昌平在草莓栽培方面的又一項地標性技術。
新技術源于對傳統栽培模式的解構再創造。“單從技術上講,傳統的地栽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土壤連作障礙難以克服。”路河是一位具有豐富理論知識與農技指導實踐經驗的高級農藝師,“所謂的‘土壤連作障礙’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一旦這塊土壤連續種植3年以上,土壤中的致病微生物就會增多,草莓會出現常見的病害、毒害,像白粉病、紅蜘蛛。其次,土壤鹽漬化會嚴重,可能灼傷根苗,同時還會出現自毒現象。”
而采用半基質栽培技術,因上層鋪的是基質土,每年種植季結束后,通過基質的清洗、消毒等步驟,可有效解決土壤連作障礙,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
針對目前許多農戶家已經采用的高架基質栽培,路河表現出不同的看法。“我去日本考察過他們已經成功運用的高架基質栽培技術,現在咱們很多農戶家也有,但這個技術有我們條件達不到地方。比如,首先基質的成本很高,采用完全基質土,成本不是所有農戶都能擔負起的。其次是日本的日光溫室有先進的溫控設備,我們大部分農戶是沒有購買溫控設備能力的。”
草莓根系深度在20厘米左右,若全部采用基質土栽培,基質間具有較大空隙,隨著空隙間空氣流動,基質的溫度會隨著室溫快速降低。而采用半基質栽培技術,由于根系深入土壤,土壤顆粒間的空隙較小,空隙間所含空氣的不流動性強,使得栽培槽中的溫度可以保持,也省去了購進溫控設備的成本。
經過對現有兩種栽培方式的反復考察與研究之后,路河開始琢磨怎么樣才能改良出一種更適合昌平區農戶的栽培方式呢。終于在2011年,“半基質栽培”成型了。“土壤與基質不同,土壤的溫度較為恒定,底層放土壤,上面覆上基質,首先在外界溫度變化的時候,土壤可以起到緩沖的調控作用。其次,上層的基質松軟,根苗易于生根,成活率就上去了。”
農戶心中一筆賬 看懂政府好政策
老吳種草莓20多年,自從改成半基質栽培模式,她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減少了基質的使用量,不需要投入過多水肥;采用石膏板材,栽培槽可以反復使用5年以上,避免每年重新作畦;同時避免了土培因澆水導致的草莓畦塌陷變形,更加適合城市觀光農業。
老吳的草莓園中有22個大棚,其中20個已經于去年8月份改造成為半基質栽培模式了。她算了一筆賬,“原來每個大棚每年打壟的人工費就要480塊錢,旋地、安放滴管、起壟,每年每個大棚還需要再投入780塊錢。按20個大棚算下來,5年下來至少要126000元。換了半基質栽培以后,這五年只要一次性給每個大棚投入5000塊。前前后后能算得出來的,就省了26000塊,還沒算上自己下力折騰的呢!”
老吳口中的“5000塊”指的是享受了昌平區政府的補貼政策后,每個大棚只需要農戶自己掏5000塊。昌平區政府為確保該工作順利實施,采取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補貼款項涵蓋了每棟(50×8的標準溫室)基質槽一次性補貼、每棟配套其他輔助材料及營養液供給系統一次性補貼、每棟使用栽培基質一次性補貼以及每年每棟營養液補貼,總計15000元。“每個大棚至少需要20000塊錢改造費,咱們政府給了每個大棚15000的補助。”老吳表示,有了政府補助,改造起來更安心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