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首個整建制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省的省份,近年來,浙江省在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走出了一條獨創的路子。當地政府組織建立了全省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平臺,加強智慧監管,同時在全國率先試點實行合格證制度,并針對小宗農產品實施“一品一策”行動,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將有“合格證”
王華龍是浙江省嘉善縣小白龍果蔬專業合作社社長。由于口感好、品質佳,合作社生產的甜瓜,遠近皆知,而近年來王華龍卻一直被一件事情所困擾。一些假冒小白龍的甜瓜充斥于市場,導致真正地道的小白龍甜瓜難以銷售。如今,令王華榮感到欣慰的是,當地實行可追溯系統后,每一批銷往市場的小白龍甜瓜都具備了獨有的身份證,冒牌甜瓜減少了,正宗小白龍甜瓜即便價格高也能有個好銷路。更令王華榮開心的是,今年5月1日,浙江省將在全國率先試點實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在此之前,今年召開的全國推進質量興農工作部署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指出,我國已在6省部署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點,構建以“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為核心的全鏈條監管機制。浙江省就是6個試點省份之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生產經營主體出具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就是變被動檢測為主動聲明,是面向消費者的鄭重承諾,有利于逐步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安全責任意識。
合格證制度實施之后,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則需要農業和食藥兩個部門共同協調發揮作用。如果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之前,必須提供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就可以倒逼銷售者采取一系列質量安全控制與管理措施,把市場準入的壓力傳遞給生產者,便可形成以利益驅動的制約共贏機制。針對合格證制度,《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指出,規模農產品生產者實行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其他農產品生產者實行農產品生產者信息卡管理。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舉辦者應當查驗進入市場銷售農產品的合格證或農產品生產者的信息卡。對沒有合格證或農產品生產者信息卡的農產品,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舉辦者可以對其進行檢測;未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不得銷售。
當地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行合格證之后,規模以上主體上市的產品必須標注“合格”兩個字,上市產品必須合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質量認證標識,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簽和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均被視為農產品合格證。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簽是合格證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了近幾年可追溯體系建設做支撐,當地實行合格證制度并不復雜,而且可以很快推行。當地政府為企業主體配備了二維碼打印機設備,并對檢測儀器有相應補貼,極大地方便了工作的開展。那么,有合格證的產品如何保證產品合格呢?相關人員告訴記者,主要通過企業自檢、自我承諾合格、監管部門抽檢、委托檢測、老百姓投訴等方式保證合格。浙江省規定,規模農產品生產者有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農產品生產管理工作,不得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員。
推行合格證制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就像可追溯二維碼剛開始推進時,企業積極性不高,一是對產品信心不足,二是短時間內經濟效益不明顯,且費時費力。長期開展工作后,越來越多的主體意識到可追溯二維碼的作用和效果,開始積極主動要求貼標。
王華龍說:“通過貼標,小白龍甜瓜的老客戶現在都回來了,如今甜瓜價格比市場價每斤高5毛到1塊錢。”
智慧破解基層難題
2014年,浙江省從省級層面,全面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明確提出加快構建全省統一、互聯互通的追溯信息平臺,并將這一工作納入各地“平安浙江”考核,要求將轄區內省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示范性家庭農場等主體作為先行軍,率先開展追溯建設。目前,浙江省41個縣已整建制完成追溯體系建設,2萬多家規模主體納入主體信息庫管理,其中6100多家已實現主體追溯或過程追溯。
浙江省嘉善縣地理位置優越,東臨上海,北臨江蘇,這里被稱為上海的“菜籃子”。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給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嘉善縣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智慧監管平臺,“農安嘉善”智慧監管模式成為浙江省的典型,當地推出了“各方共享、全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智慧信息平臺。
記者看到,該平臺設有“主體信息、巡查管理、農資巡查、現場執法、農產品追溯、檢測記錄”六大模塊以及“地理信息、規章制度、農資查詢”等三大輔助功能。嘉善開發了“農安嘉善智慧監管APP”,以移動端為載體,為全縣236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配備移動終端,實現了動態實時監管。
如今在嘉善,每一名村級協管員、鎮級監管員、縣級監管員和農技人員都配備了“農安嘉善”智慧監管APP移動終端。通過APP,監管員們可以將巡查、抽檢、檢測等信息及時上傳到追溯平臺,實現設備入場、人員落地、手機落網,實現監管履職陣地化、監管過程透明化、監管數據實時化。
散戶監管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點和盲點,嘉善縣通過追溯平臺實現散戶監管。如今,嘉善縣已將855家散戶納入監管信息平臺。協管員在對散戶進行巡查時,對不確定的農藥信息實時上報,當地相關部門將及時作答并查看農藥使用是否合格。如果發現農藥使用不合格,協管員會提醒農戶,當地執法大隊和質監科會第一時間對該農戶進行查處。
“農安嘉善”的應用,實現了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變,解決了上級部門對基層協管員工作的監管難題,也讓縣級監管員實時掌握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監管情況,便于及時處理各類問題。
特色農產品管控一品一策
近年來,浙江省的農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由于浙江省小宗農產品品種多,但國家登記的農藥品種少,農藥的供給無法滿足生產的需求,造成了農戶盲目用藥和亂用藥的現象。如何破解這一問題,浙江省提出了“一品一策”的方法。針對每一種農產品,制定不同的技術標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實行一種產品、一套標準,開展風險評估,主動發現風險隱患,將被動監管轉變為主動出擊。
據了解,2015年起,浙江省農業廳組織實施了特色農產品“一品一策”行動。通過行政、科研和推廣力量的協同融合,根據每種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風險和生產實際,由科研單位研究集成一套技術措施和生產標準,行政部門制定出臺一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政策。通過產研協同、產管融合、行業推動、上下聯動的全程管控機制,科技創新與行政監管“雙槳”聯動,合力解決易出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控問題,提升了監管效率。
2016年初,浙江省農業廳、財政廳聯合設立了“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 ’)行動”重大農業專項,重點啟動了草莓、楊梅、鐵皮石斛、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行動,率先在風險隱患較大的特色品種中進行研究探索。
浙江省嘉善縣選取特色農產品“草莓”從全產業鏈角度入手,與浙江省農科院質標所合作,針對采收期的主要病蟲害,如螨類、紅蜘蛛、灰霉病、白粉病,進行風險評估。施藥后,科研人員將檢測1小時、24小時、48小時、5天、7天、30天后的草莓農藥殘留含量,根據檢測結果,得出草莓安全間隔期,每個月生成一個蔬菜月歷,包括針對某種農產品一段時間的主要病蟲害,推薦用藥、技術指導和規范等,然后直接發給種植戶。
浙江省在嘉善、建德、諸暨、金東建立草莓示范基地各1個,推廣“以螨治螨”技術(釋放胡瓜鈍綏螨防治葉螨)、“以蟲治蟲”技術(應用異色瓢蟲防治蚜蟲)、色板誘殺技術(懸掛黃板、藍板誘殺蚜蟲、薊馬)、農藥減量技術(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并進行了田間應用試驗。建立楊梅“一品一策”示范基地,在臨海、黃巖、青田、蘭溪四個楊梅主產區開展示范,示范面積3710畝。
通過田間試驗、風險評估等綜合研究,浙江省在全國率先編制并發布了《草莓主要病蟲用藥建議》《楊梅主要病蟲用藥建議》團體標準,列出農藥使用的正負清單以及禁用名錄,對規范草莓、楊梅等農產品的用藥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