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岑瑞慶卻選擇了一個耗時而質樸的事業——手工制作古法紅糖。
2013年大學畢業后,岑瑞慶回到家鄉廣西貴港市五里鎮垌心村,決定做個“有夢想的農民”。他的夢想是重拾古法制糖的手藝,把家鄉成片的甘蔗變成價值更高的產品,讓蔗農流淌在地里的汗水不再那么廉價。
這一舉動剛開始并沒有得到鄉親們的理解,有村民笑他那么多年的書白讀了,而且古法制糖和現代化糖廠的批量生產相比,產量太小,技術也太陳舊了,選擇這個有前途嗎?
但岑瑞慶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古法制糖雖然產量遠不及糖廠,但柴火熬制的紅糖,可以有效保留當地原生甘蔗的營養,能很好地護理女性健康,對于講究品質的消費者來說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而且這個創業項目所需設備不多,原材料、人員、場地等都可以就地取材,兩三戶農家協作就可以啟動了。
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底是甘蔗成熟的時節,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2013年歲末到2014年年初,為了籌備這個項目,岑瑞慶開始到全國各地尋找制作手工紅糖的能工巧匠拜師學藝。途經貴州六盤水一個小鎮時,他遇見一家紅糖作坊,師傅們認真熬制紅糖的勁頭讓他忍不住駐足觀看。貴州的匠人喜歡把作坊搬到甘蔗地邊上,學藝心切的岑瑞慶跟著他們吃住都在野外。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岑瑞慶在家里建起了一個簡易的作坊,他決定試一試自己做紅糖。砍了甘蔗榨了汁,細心地熬煮,按照學來的步驟操作每一道工序,但糖漿倒入模具后卻一直無法凝固。
他向經驗老到的師傅求教,可之前接觸過的師傅都不愿來貴港,貴港本地的師傅不是年紀大了就是技法達不到岑瑞慶的要求。就在他準備放棄時,同村付師傅的出現,讓他重燃希望。
今年60歲的付師傅從18歲就開始做糖,有著40多年熬煮制糖的經驗,他支持岑瑞慶的想法,并且愿意把制作古法紅糖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村里的古法制糖工藝自清朝流傳至今,從付師傅身上,岑瑞慶才知道古法手工制糖有那么多門道:從如何認識土質、辨別哪個品種的甘蔗最好,到熬糖時對火候的把握、幾時起鍋都要精確入微。尤其是火候的把握最為關鍵,因為氣溫、甘蔗品類及柴草習性等都會影響最終結果。
岑瑞慶從小在甘蔗地里長大,在他眼里,甘蔗都是一個味道。為了找到最甜的甘蔗,付師傅帶著他走五六公里路,選了一根生長在地勢低處的甘蔗遞給他:“你嘗嘗甜不甜。”再爬上地勢高的地方選了一根給他品嘗。比較之下,岑瑞慶發現地勢高的甘蔗比地勢低的更甜一些。這讓他重新認識了甘蔗。
付師傅第一次帶他做糖的情景岑瑞慶至今記憶猶新,那天光是準備工作都忙了一整天。
“你的灶臺要改,還有這些柴火,不能用龍眼樹枝,火力不夠大,熬糖需要很旺的火,你去多準備些甘蔗葉,那個燒得快。”按照付師傅的要求,岑瑞慶一項項地準備著。
連最后冷卻糖漿的模具,付師傅也要求甚嚴。普通的模具不行,冷卻后糖塊會沾上木頭的紋理,必須用鐵木做的模具,才能在冷卻時很好地散掉水氣。可上哪兒去找鐵木啊?眼見岑瑞慶犯了難,付師傅踏出門去,等到他再次回到作坊時帶回一個包裹。打開包裹,8根烏黑發亮的鐵木模具出現在小岑面前,根根棱角分明。“這是我的老伙計以前做糖用的,他現在年紀大了,做不動了,我就把這個借來了,你瞧,十幾年沒用了還是這樣油亮。”
一切準備就緒已是當天晚上12點了,付師傅和岑瑞慶依然激情滿滿,因為當天砍的甘蔗不能過夜,他們開始了連夜熬制。新鮮壓榨的蔗汁經過4個小時的連續熬煮,白色的糖漿逐漸黏稠變黃,岑瑞慶聞到作坊里充滿甘蔗的清香,這是一塊好紅糖專有的氣味,他心里想著,這次肯定能成功。
當糖漿緩緩倒入鐵木模具里,冷卻后發現糖塊上出現了三條裂縫。“這是‘三線糖’,是我們貴港地區的傳統紅糖,要做全2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少。”付師傅的話,讓岑瑞慶深深感到傳統手藝人對技藝的傳承和尊重。
2015年,岑瑞慶給古法紅糖打造了一個叫“烏鄉”的品牌,他說烏鄉就是烏托邦的意思,是他夢中的村莊。
在榨季到來之前,岑瑞慶把作坊的環境、制糖工藝的照片和視頻放在網上,許多人關注到他的“烏鄉”,他用網絡眾籌的方式獲得了3萬元的定金。有了資金保障,他甩開膀子干,2015年就有了6萬斤的產量,較前一年的產量增長了15倍。
岑瑞慶把古法紅糖店鋪開到了豆瓣和淘寶上,銷售的品種除了傳統的原味紅糖,還有姜茶紅糖、桂花紅糖、玫瑰紅糖等多種不同口味的紅糖。在圍繞紅糖研發新產品的同時,2016年,他還請來糕點師傅,用紅糖研制出餅干、花生酥、牛皮糖等小零食,這些新產品一上線就受到年輕顧客的歡迎。
為了拓寬零售市場,岑瑞慶打起了網絡直播的注意。“這就是我們的原料產地,從來不打農藥,因為用心呵護,這些甘蔗可甜了。”岑瑞慶把直播的場景帶進甘蔗地里,給網友看他們的生產環境。網友清楚地了解古法紅糖的制作過程后,每逢榨季,訂單總是源源不斷。
隨著“烏鄉”品牌的打響,岑瑞慶拿出大部分收入改造了作坊,原本家庭式的作坊,因為越來越多的村民不斷壯大。他還向當地農戶提前半年訂購甘蔗。有了保障,村民們種蔗更加積極,僅這項每年就幫當地村民增收近千元。
2017年1月,貴港連續下了半個月的雨,沒人愿意下地砍甘蔗,而且下雨時土路泥濘,也沒法用車把甘蔗運出來。眼看著滿地成熟的甘蔗卻什么都不能做,岑瑞慶只能干著急。在每年時日不多的榨季里,如果遇到這樣無法預料又不能立即解決問題,整個團隊的運作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還沒有成功,還有很多困難要去克服。”岑瑞慶始終心懷一個夢想,他希望和這片土地上的祖祖輩輩一樣,遵循事物本性,深懷敬畏之心,熬制生活的味道。希望經濟價值更高的古法紅糖,能提高村民收益,引導村民原生態種植甘蔗并保護土地,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延續傳統手藝傳承,重煥鄉村生命力。
岑瑞慶用著自己的夢想與情懷去追求事業,天法自然,敬畏天地之間。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