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蒜的機械化“革命”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文/陳 斯 字號:【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大蒜種植面積約為1170萬畝,占世界的70%左右,中國大蒜出口量占世界大蒜總出口量的90%左右。而山東作為我國大蒜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其大蒜機械化生產發展水平也成為全國大蒜產業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以及一些大蒜企業一直為大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推廣做著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他們在大蒜機械化上取得的成果,也讓山東乃至全國的大蒜產業完成提質升級,實現成功“蛻變”。

  6月,山東金鄉大蒜進入收購期。25日,當我們進入金鄉縣內,便接連不斷地看到一輛輛裝滿大蒜的運輸車在馬路上馳騁,大蒜市場一片繁忙景象。“相比2016年,今年算是豐收年,但這也就決定了大蒜價格不會太高。我已經以每斤2.4元的價格賣給收購商了,每畝地也就能掙個千把元錢吧,主要是成本太高,不過市場行情就是這樣,能賺點總比賠錢強。”金鄉縣王丕村蒜農孫本光說。

  “其實化肥等花費是小數,人工成本才是讓人頭疼的‘大頭兒’。人工收蒜勞動量大、成本高、效率低,而市場上現有的大蒜種收機械又不實用。”孫本光的一番話反映了大多數蒜農的心態。對于他們來說,看老天眼色、找勞動力難、適用機型少,都讓蒜農有苦難言。“蒜你狠”“蒜你賤”的行業現狀都讓蒜農的心如坐過山車般起伏。

  “蒜你狠”“蒜你賤”?

  就這么“蒜了吧”?

  對于大蒜在我國種植業的重要意義,山東省農機局副局長韓永平介紹,大蒜作為我國特色經濟作物之一,以其增強人體免疫力、廣泛殺菌的醫用功效,同時作為保存期長的蔬菜、調味品、保健品,具有很高經濟效益,極具發展潛力。

  “而山東金鄉作為全國著名的大蒜之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素有‘中國蒜都’之稱和‘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始終把大蒜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全縣常年種植大蒜60多萬畝,帶動周邊種植區域200多萬畝,產品出口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70%以上,是世界大蒜種植培育、貯藏加工、貿易流通的重要集散中心。”濟寧市農機局局長孟慶光表示,山東可以說是全國大蒜種植的典型區域。

  山東大蒜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現在像水稻、玉米、小麥等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都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而且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大蒜的種植跟幾十年前相比,沒有太大差別。”孫本光很無奈,“我們蒜農真的很不容易,揮汗如雨沒日沒夜干一整天活。就拿種植來說,雖然有機械可以整地,但我們還是要蹲在地里彎著腰一點兒一點兒地人工種芽,腰酸背痛是經常的事。我們天天盼著能有操作簡便又經濟實惠的大蒜種收機械,來解決蒜農們的心頭之疼。”

  當地蒜農告訴我們,大蒜從種到收,再到儲存、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如果全部雇人的話,一畝地成本高達2000元多元。

  “近年來,受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影響,大蒜生產環節人工費用已占到生產總成本的50%—60%,使得大蒜種植綜合效益降低,種植風險增大,嚴重影響了我國大蒜產業的健康發展。”山東省農業機械協會會長吳肇明進一步指明了勞動成本對我國大蒜產業的阻礙,“現在田間地頭主要以45—50歲的勞動力為主,十年后這部分勞動力將無法種植勞動強度如此大的產品。種植成本的增加、勞動力與土地投入成本的增長,讓我國大蒜的種植成本與手工作業的印度和機械化作業的歐美相比能高許多倍。再加上土壤重茬板結、單產量降低、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讓蒜農的收益很不穩定。”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對于大蒜機械的需求呼聲之高讓大家驚嘆。為什么大蒜種植存在的種種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為什么大蒜全程機械化發展進程如此緩慢?

  “大蒜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特別是在種植、收獲環節,缺少可靠的機具,成熟實用的大蒜生產機械化產品研發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當然,也有一些民間個人發明,但質量都普遍存在一定問題,可靠性差。大蒜機械化作業發展的滯緩,嚴重制約了我國大蒜產業的發展。”山東省農機局副局長韓永平說。

  相對于人工作業,機械作業可以大大縮短收獲期、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提質增益。因此,加快大蒜機械創新突破,迫在眉睫。

  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技術

  取得歷史性突破

  “終于有適合我們蒜農使用的播種機了!真心為科研技術人員們點贊!”在山東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的金鄉試驗田中,一臺“種蒜利器”的現場演示引起了蒜農的陣陣贊嘆。

  6月26日,由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技術攻關,與山東省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首臺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正式上市,并在新品發布會后進行了實地作業演示。當技術員駕駛著這臺11行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駛過田間后,現場的蒜農們迫不及待地沖上前去,蹲在地上用手翻看蒜芽的播種效果。

  來自新疆吉木薩爾縣的蒜農羅正東激動地說:“這臺播種機的效果真好啊!90%的芽尖都是朝上的,而且種植分布也比較均勻,總算讓我們找到一臺靠譜的機器了!”

  新疆吉木薩爾縣是中國著名的四大蒜鄉之一,也是重要的大蒜產地。今年53歲的羅正東是當地正東大蒜合作社的理事長,經營的大蒜種植面積近3000畝。“其實,我們合作社的大蒜種植面積還可以再擴大。但就是苦于沒有合適的種收機械,效率一直提不上去,現在人工3個人一天才能收一畝地。而且,因為種植面積太大,所以在選購機器上就要特別細心,多方面考察,一旦選定哪款機型,我們肯定至少要買十幾臺回去才夠用。”羅正東一邊扒著看新產品的播種效果一邊對記者說。

  現場許多來自山東和新疆的蒜農和種植大戶說,他們盼這樣的精準大蒜種植機械已經盼了好久。

  “這款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突破了單粒取種、鱗芽方向控制、直立栽種等大蒜播種關鍵技術難題,種芽直立率超過90%,可以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陳明傳介紹。

  據了解,美國、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為了方便作業,已經研制并推廣了大蒜播種及收獲機械,國內也有部分企業和蒜農引進和購買了這些機械。

  但為什么目前我國大蒜種收絕大部分還以人工為主?為何國外機械沒有在國內得到大面積引進和推廣?

  “我們也購買過幾臺大蒜播種機,但效果很不理想,存在傷蒜、直立度低、種植間距不一等問題,不太適合我們當地的種植要求,最后機器只能變成一堆廢鐵。”來自金鄉王丕村的蒜農竇東偉無奈地說。

  “因為中國和國外的大蒜種植模式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吃蒜薹,這就要求大蒜在種植的時候必須芽尖朝上,才能保證蒜薹直立生產,在大蒜成熟收獲前先把蒜薹收割了。但國外沒有吃蒜薹的習慣,所以就不要求大蒜直立栽種,這也是為什么國外的機械無法直接引進使用的原因。”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田間作業研究中心主任馬繼春研究員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目前,我國現有的大蒜播種機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大蒜種子形態不規則且顆粒較大,現有機械大蒜單粒取種困難;二是大蒜在種植過程中芽尖直立栽種控制困難;三是機器工作狀態不穩定,故障率較高。”

  播種作為大蒜生產的第一環節,聯結著后續收獲、分級、加工等多個環節,是實現大蒜全程機械化的第一個關鍵起點。大蒜高效精準播種的實現,對于提高我國大蒜全程機械化水平、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我國大蒜產業規模化與現代化發展都是強力的助推。

  “這次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的成功研發與推廣,是對我們研發團隊的肯定和鼓勵,也算對廣大蒜農交了個滿意的答卷吧。”對于此次大蒜機械化的歷史性成果,馬繼春的感嘆飽含了無盡的深情與欣慰。

  “現在有了先進的機械,我們作業也能輕松很多。”孫本光已經打算訂購一臺新機器回去使用。

  大蒜收獲機械曙光已現

  “5月是大蒜收獲時節,在這個時間段,勞動力是最短缺、最搶手的,每畝人工費到200—300元都湊不夠人。每人每天才能刨3分地,而且滿手都是血泡,生疼生疼,但第二天還得接著干。一畝地至少需要3、4個人干一天才能收完,而且大蒜一定要在一個多星期里集中收獲,要不就有可能爛在地里。要是雇人收割,一畝地要一千多元,要是遇到當年大蒜行情不好,賣蒜錢還不夠人工費用。”孫本光無奈地說,每年這個時候勞動力真的很難找,很多熟手早就被預訂了。

  據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負責人薦世春介紹,早在1998年,針對大蒜機械化生產裝備技術體系不健全、關鍵生產裝備技術有待提升、適于機械化生產大蒜種植模式研究缺失和農機農藝融合有待深化等問題,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就開展了對大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研究。

  “我國大蒜種植模式多樣,嚴重影響著機械化生產的進程。在十幾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專門建立大蒜機械化研究專家團隊,結合大蒜播種機械對種植模式的要求,對適于大蒜機械化生產的種植模式進行研究,重點突破制約大蒜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技術難題。”據薦世春介紹,山東農機院多年來在平畦種植模式下,對不同類型大蒜品種進行大蒜機械化種收試驗,研究分析不同種植模式對大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研究蒜種狀態對大蒜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對成熟期大蒜的物理特性和起拔力學特性進行分析,建立不同品種、地域大蒜的成熟期特性數據庫,以便深入研究大蒜單粒取種技術、種體方向控制技術和直立下栽技術。“現在,我們的大蒜種植技術已經有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必將推動大蒜農機農藝的深入結合,為我們將大蒜收獲技術早日轉化為實際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薦世春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作業季節每臺播種機作業300畝,作業費用150元/畝;每臺收獲機作業500畝,作業費用100元/畝,機手就可純收入9.5萬元。相比人工播種350元/畝,人工收獲1000元/畝,蒜農每畝可節約成本800元左右。實現大蒜種收機械化生產,機器生產效率是人工效率的20倍以上,可節約勞動力50%,如果形成年產1000臺播種機和收獲機的生產規模,可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

  “為中國大蒜產業的良性發展做出努力是每一位大蒜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將繼續堅持不懈地為大蒜種植收獲全程機械化、為大蒜深加工環節自動化提供更完備的解決方案,實現大蒜種植收獲全程機械化及大蒜制品加工全程自動化。”山東省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辛麗堅定地說。

  “下一步,我們院將繼續在大蒜收獲、分級、加工等關鍵環節加強技術攻關,通過農機農藝結合、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創新適合中國大蒜生產的標準化、科學化的農藝模式,從而為大蒜種植機械化、生態化、智能化努力。”陳明傳表示。

  “省農機部門也會加大先進大蒜機械的扶持和推廣力度,加大對大蒜生產機械化裝備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建立大蒜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向蒜農廣泛宣傳大蒜機械的優勢,為山東大蒜產業創造一條光明大道。”韓永平對山東大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