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藥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種植戶、合作社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如何控制農藥殘留,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棵蔬菜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投入品控制、過程監管、產地檢測、市場檢測等多重監管。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通過技術防控和嚴格管理,農藥殘留問題得到較好控制。
近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李官鎮的清春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內,不到凌晨四點,打印著“清春”品牌標志的蔬菜就已經開始裝箱,通過物流發往市區各大超市、機關食堂、農貿市場,一批高端蔬菜同時發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據合作社理事長楊清春介紹,這幾年,合作社蔬菜經國家、省、市、區四級每年不定期抽檢全部合格,品牌溢出效應不斷顯現,使“清春”成為臨沂放心蔬菜的代名詞。
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下,如何確保控制農殘措施落到實處,進而保障蔬菜質量安全呢?蘭山區加強全鏈條監管,一棵蔬菜從田間到餐桌,要通過投入品控制、過程監管、產地檢測、市場檢測等多重監管,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可通過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行追責。
獨創“三溫兩防控”,
從種到收都有嚴格標準
“我們有一套嚴格的病蟲害管理措施,也有自己的檢測設備,確保發出去的蔬菜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楊清春說。
為減輕病蟲害威脅,該合作社獨創了“三溫兩防控”大棚。三溫,是指日光控溫、地面保溫、后墻貯溫,大棚采用優質材料確保透光度,采用加厚土墻來保溫,通過三者共同作用進行溫度調節,在棚外溫度下降到-10℃時還能保障棚內溫度在15℃以上。兩防控,是指在通風口處增加防蟲網,通過節水滴灌技術降低空氣濕度,改變真菌、細菌滋生的條件,達到防蟲防病的效果。
自2015年起,清春蔬菜開始建設這種“三溫兩防控”大棚,利用大棚防控技術控制農藥使用量。去年,蘭山借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05萬元在清春蔬菜基地修建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了半地下“三溫兩防控”大棚10座。目前,該蔬菜基地已有200畝蔬菜用上了這種特制大棚。
同時,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幫助下,清春蔬菜基地建立了蘭山首家農業院士工作站,推廣使用生物菌肥利用多種有益微生物作用,活化土壤,增強肥力,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增強蔬菜的抗病和抗旱能力。
“技術防控之外,我們對合作社成員實施‘三統一’管理,統一農資購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服務。同時,要求農戶管理的每一步都要建立檔案,蔬菜產品經過合作社自檢合格后,貼上二維碼,形成可追溯機制。”楊清春說。
三級監管織牢安全密網,高毒高殘農藥實行定點經營制度
讓清春蔬菜強化自律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監管的壓力在向農業基地傳導。
去年起,蘭山區河灣村設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員,村級監管員每天不定時到蔬菜基地檢查監督,對基地化肥農藥使用情況了然于胸。
“區主管部門由于人力有限,很難天天到基地來檢查,能做到每月檢查一兩次就不錯了。而村監督員因為離得近,可以隨時進行抽查,很多村民也可以隨時向村監督員反映情況。”楊清春說。
去年,蘭山設立了專兼職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人員56名,聘用村級監管員322名,建立了區、鎮、村三級監管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全區科學發展觀綜合考核。其中,村級監管員發揮近距離優勢,農產品生產監督、檢測抽樣、宣傳引導、信息報送等方面全面協助區、鎮監管員開展工作,從而實現精準監管。
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姜自安認為,村級監管員與村干部監管有著明顯不同。村干部事務繁雜不夠專業,監管容易變成擺設。村級監管員則不同,他們經過專業培訓后上崗,業務上直接對鎮農業辦負責,能夠隨時記錄和上報情況,還能夠給予農民合理的指導建議。
去年,蘭山依托三級監管機制,共抽檢查處不符合規定要求的農藥產品1378個,舉辦現場咨詢培訓2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5.5萬余份,幫助種植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保障科學施肥用藥。
同時,蘭山還對高毒高殘農藥實行定點經營制度,選定10家定點經銷商和9家定點經營店,并逐一簽訂了定點經營責任書,確保高毒高殘農藥管控到位。
全程監督田間管理,
線上口碑倒逼線下加強監管
“沒有什么比市場需求更能拉動蔬菜質量安全。”楊清春直言。
去年起,合作社開始為上海市的一些高檔社區提供訂制蔬菜。這些高檔社區的客戶對蔬菜品質要求極為嚴苛,楊清春按照合同要求在蔬菜大棚內安裝了攝像頭,客戶可以全程監督田間管理行為,對每一項管理措施提出疑問。
北京的客戶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過去的蔬菜用水一沖就能夠直接切段下鍋。為此,蔬菜在裝箱之前就必須洗凈,確保不粘一點泥,不帶一片枯葉。但是,這種高品質的蔬菜利潤也相當可觀,往往數倍于普通蔬菜批發價格。因此,楊清春也更愿意為之付出嚴格的蔬菜質量安全管理措施。
對于在本地銷售的蔬菜,楊清春也絲毫不敢怠慢。筆者從蘭山區食藥監局了解到,僅10分鐘,將快檢儀器上的蔬菜與農殘卡進行對照就能夠初步判斷農藥殘留情況。目前,蘭山區在區食藥監局和轄區12個鎮街、22處大型農貿市場全部建立了開放式農殘快檢室,免費為消費者開展農殘快檢服務,一批不合格農產品被擋在消費者廚房門外。在有餐廳的學校、機關,也都陸續配置了農殘快檢設備,每天都有專人對蔬菜農殘進行檢測。一旦發現質量安全,將通過可追溯體系,快速問責相關責任人。
“去年起,我們通過每周五邀請市民參加免費農殘快檢活動,喚醒市民的質量安全意識,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識已經很強了。現在,我們開始把農殘檢測放到農村大集中去,通過免費檢測活動,為農村消費者提供相關服務。”區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王金璽介紹。
在楊清春看來,市場的調控之手還遠遠不止這些。隨著農村電商的興起,依托互聯網誕生的信用機制逐漸完善,消費者在消費支付的同時也會對農產品質量進行評價,而這些評價將對農產品品牌造成直接影響。目前,清春蔬菜已建立了自己的網上營銷平臺,依托電子商務打造線上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楊清春明白,想要積攢線上口碑,加強線下質量安全管理容不得半點放松和懈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