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北方農村的田野越來越寂靜。而河北省南宮市北胡街道高家莊村的一片田地里,卻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十余臺機器轟隆隆地在田野里穿梭著,不遠處,幾百名工人分布在一條流水線的各個工序,分揀、栽種、整箱、包裝……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今年開春這片地就都種上了韭菜,綠油油一片,韭菜長得又粗又高,可好了,聽說是一家韭菜農場,可一年了也不見他們收割韭菜。”村民張國輝路過這里,發現一向冷清的農場人頭攢動,不由地湊上前來看熱鬧,“我們這地方種韭菜有些年頭了,傳統種植戶一畝地一年怎么也得收割六、七茬韭菜,你看,現在他們用機器把這么好的韭菜打爛,全扔到了地里,這一畝地一年怎么也得損失近萬元啊。”
種韭菜不收割韭菜,而是將韭菜打爛在地里。這邊是村民的不解和疑惑,那邊有個人卻忙著從被機器打爛的韭菜堆里清理著什么。
深一腳淺一腳跟在機器后的那人叫劉景龍,這片韭菜基地的負責人,地地道道的南宮人。
劉景龍2005年開始投身農業,2011年擔任山東農業科技職業培訓學校常務副校長,在冬暖式大棚之父――王樂義書記的耳濡目染下,開始全面系統學習現代設施農業。2016年,劉景龍懷揣著回報家鄉、帶民致富的心愿,投資建設了這個1500畝的韭菜生產基地——“皇韭產業園”。
“這韭菜根長得多豐滿,疙瘩像個小蒜頭,營養充足,這可是咱們農場的寶貝,大家抓緊清理。”劉景龍一邊撿地里的寶貝,一邊指揮著身旁圍觀的工人們,“你們看,韭菜根早幾天收不行,晚幾天收也不行。早幾天溫度高,韭菜不休眠,疙瘩就長得小,韭菜根營養不足。只有溫度到了零下,韭菜休眠了,營養開始慢慢回收,韭菜根就長成了小蒜頭大小的疙瘩,這時的韭菜根是最好的。過幾天溫度再低一些,韭菜根就容易凍到地里,沒法收了。”
南宮是全國有名的“韭菜之鄉”。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老人將韭菜根當柴燒,無意中放在燒火的炕上,過了十余天, 未干的根竟長出了黃芽韭,這位老人大悟,于是在坑上試種韭菜,經過代代相傳,不斷改進,便成了如今的黃韭。
黃韭以色黃、嬌嫩、味美而聞名,被譽為“菜中珍品”。南宮黃韭種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據記載,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南宮市北胡小關村、東張村等地就掌握了黃韭培植技術。南宮因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所產黃韭以質優、鮮嫩、肉厚、味美而遠近聞名,韭黃也因此成為南宮的特產之一。
如今,黃韭依然是南宮的支柱產業之一。農戶們延續著老一輩們傳承下來的栽培模式,從地里把韭菜根清理出來,然后碼放在避光的地窖里,十幾天后,嫩黃的韭黃就可以上市銷售了。這種傳統栽培模式,一年可以收割三茬黃韭,每斤黃韭市場價在30元左右,年畝產約3000斤,收益近萬元。
雖然南宮黃韭有著500年的歷史積淀,但由于受倉儲、運輸和種植模式等因素制約,多年來南宮黃韭效益不高,多處于自種自食狀態,一直沒有走向大市場。
和傳統栽培模式不同。今年,劉景龍將韭菜根培植在了專門定制的盆里。每盆栽培250棵韭菜根,每個根可以長4棵韭菜,一盆就是1000棵韭菜。消費者只要通過網絡訂單,就可以把好吃又好看、營養又安全的盆栽黃韭帶回家,還可以根據自身喜好,培育成金黃的黃韭、黃綠色的黃韭或幽綠的黃韭。
為了帶動南宮黃韭產業創新發展,劉景龍在2017年發起成立了南宮市蔬菜產業協會,并與南宮市蓬勃黃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十九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成了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黃韭產業基地——“皇韭產業園”,創新黃韭栽培方式,開發出盆栽黃韭,將韭菜由單一的食用功能,又衍生出無土栽培、種植體驗、室內觀賞、凈化環境等多種功能。
“盆栽有機黃韭,完全蔬菜生產標準,利用無土栽培種植技術,不施化肥農藥,只需按時澆水即可,管理方便,可放在客廳或陽臺,既可當作盆景,又可食用,一般20天左右割一茬,可連續收割四到六次。”談及“皇韭產業園”剛上市的黃韭盆景,劉景龍自豪地說,“我們進行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生產。生產基地的土壤、灌溉水、有機肥料、韭菜根和栽培盆都經過檢驗,各項指標等均檢測合格,目前已注冊了‘皇韭’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并通過國際ISO14001農產品認證。”
在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引領下,今年“皇韭產業園”生產基地畝產3500斤韭菜根,畝出盆栽產品600盒,每盒售價158元,畝產值達9萬多元,1500畝的“皇韭產業園”年產值超億元。目前,盆栽產品已銷往石家莊、濟南、北京等大城市,并獲得了哈薩克斯坦、印度等國家的訂單。
思路一變,效益翻番。一株小小的韭菜根成了“皇韭產業園”名副其實的寶貝,也成了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新法寶。#FormatImgID_0#
鏈接
菜中珍品——黃韭
黃韭始于明代永樂年間,原名豐本,又名韭黃,俗稱黃蓮韭。馨香撲鼻,鮮嫩色美,自古就被譽為“菜中珍品”。乃春種之青韭,經春、夏、秋三季,充分吸收陽光及大地之營養,青韭不割,至霜降,青韭葉萎壯根,集全年之精華于根內。地初凍,從大田內刨之,置韭根于壕子內無土栽培,不追施化肥與農藥,依韭根之精華而生長,又使隔絕光線,故所長之韭色黃鮮嫩,稱之“黃韭”。神農《草本》云:“韭根名韭黃,韭之美在黃,豪貴皆珍之。”富含維生素、糖類、蛋白質等,并含有抗菌物質,具有調味、殺菌之功效。常食有益。
黃韭一般做餃子餡,配以熟豬肉丁則尤為清香可口。又可作為調味的香料,亦可炒、煮、涼拌或做湯用以佐餐。
盆栽黃韭居家培育方法
打開外包裝,將栽培盆蓋子放置在盆下作托盤。
使用噴壺往盆內均勻澆水,每天兩到三次,澆至托盤見水,之后將盤中積水倒掉。
黃韭發芽后,在溫室內,每隔兩三天澆水一次,15天左右即可長成食用。
無土栽培結束后,可將黃韭根取出,用沙土摻混花肥或發酵餐廚下腳料,繼續培育綠韭。
注意事項:
培育過程不見陽光,即可長成黃色的黃韭,半陰半陽可長成黃綠色的黃韭,陽光直射可長成綠色的黃韭。
無土栽培(表面覆蓋物為椰糠)黃韭可連續收割4?6茬,生長至20厘米左右即可收割食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