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五年,我們走了多遠? ——農交會“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展”綜述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本刊記者 王 歡 字號:【

  在歷史的長河中,五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歷史的卷軸中,五年的跨度又足以展開一幅絢爛的圖景。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有一個獨特的展區格外引人注目——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展。駐足觀看,十八大以來的三農新實踐、新探索、新成績、新經驗逐一展現在眼前,取得的輝煌成就令人振奮不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糧食連年豐收,肉、禽、蛋、奶、水產品供應充足,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廣袤的田野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農業為我國應對來自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發揮了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作用,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持續豐收,從2013年開始糧食產能躍上新臺階,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000億斤,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糧食之外,蔬菜、肉類、水產等其他各類農產品也供應充足,蔬菜、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且品種豐富,茶葉總產量逐年上升并位居世界第一。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少數品類農產品雖然產量略有下降,但供求結構更加合理。

  糧食連年豐收,還要歸功于農業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這五年,國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農田水利設施條件顯著改善。2016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比2012年增長7.3%。全國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現已超過5億畝,每畝產能提高15%以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為了提高農田地力質量,國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退化耕地綜合治理、土壤肥力保護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復,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2016年,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面積16億畝次,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提升。

  在糧食植保方面,農業部積極開展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全力以赴“蟲口奪糧”,每年挽回糧食損失1900多億斤,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截至2016年底,三大糧食作物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4億畝次,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5.5%。

  各類農產品供應充足,對農產品流通體系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在這方面也日趨完善。我國已在河北、山東等地開展了40個田頭試點示范,探索解決農產品“最初一公里”流通難題。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總數達到771家,有200多家市場每日穩定報送農產品價格數據。今年1月,農業部發布“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進一步發揮市場信息在指導生產、引導市場和服務決策中的作用。同時,還啟動了13個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在帶動相關產業健康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等方面作用明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

  20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此后農業部門加強頂層設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

  生產結構進一步調順。籽粒玉米面積連續兩年調減,累計調減4000多萬畝,價格逐步回歸市場,產業鏈被重新激活,進口量同比大幅減少。糧改飼政策實施取得積極成效,2017年改種面積超過1100萬畝。大豆面積兩年增加1600多萬畝,國內供給明顯增加。2016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6%,畜牧業生產實現了由分散養殖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重大轉變。

  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達到20.3萬億元和1.34萬億元,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2︰1,我國已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賣制成品的新階段。都市現代農業異軍突起,農業發展動力和業態日益多元。全國休閑農業蓬勃發展,一些地方的農區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民房變成了客房、勞動變成了運動、產品變成了商品。

  品質結構進一步調高。農業標準制修訂五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三品一標”,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到10.7萬個。五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全國多年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業部深入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命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107個。

  布局結構進一步調適。2016年,糧食主產區播種面積比2012年增長4.8%,棉花生產向新疆產區聚集,糖料生產向內蒙古、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集中。大力調整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布局,推進大東北無疫區建設,“南豬北養”“蛋雞南下”已經成為產業發展趨勢。“兩湖”地區水產養殖布局不斷調整優化。

  農業品牌化建設快速推進。全國農業品牌創建熱情高漲,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農業品牌脫穎而出。重大品牌活動此起彼伏,“2016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等相繼出爐。去年的第十四屆農交會,創新舉辦“省部長推介品牌農產品專場”活動,20位省部長提籃叫賣,傾情推介。農業部還把今年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進一步加強農業品牌推進工作。

  農業綠色發展穩步向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農業部門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啟動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資源利用強度明顯下降。

  水土資源保護制度基本建立。隨著農田水利設施條件的顯著改善,我國農業用水量穩定在3800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14年零增長,節水農業技術應用面積超過4億畝。2016年6月,國家推出方案,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用養結合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草原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建立健全草原保護制度,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退牧還草、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治理工程。2012—2016年,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累計下降了10.6個百分點。

  漁業資源保護邁出新步伐。我國水生生物保護區總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公里,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超過300億尾。全國投入增殖放流資金9.5億元,放流重要水生生物苗種和珍貴瀕危物種389.5億尾(粒、只)。截至2017年6月,沿海各地累計取締2.4萬艘涉漁“三無”船舶,全國共清理違規漁具近90萬張(頂)。今年還實施了史上最嚴、歷時最長的伏季休漁制度,開展“亮劍2017”系列漁政專項執法行動。

  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農藥使用量連年下降,化肥使用量也在2016年首次接近零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2016年達到82%,基本杜絕露天焚燒,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229個縣實施地膜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部分地方建立了全程監管模式和體系,新疆、甘肅等地膜使用重點地區廢舊地膜當季回收率近80%。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現已達到56.65%,標志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總和,我國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能力顯著提升,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條件,健全了2500多個農業縣農技推廣體系。

  良種是農業豐產的重要內在因素,多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快了新品種選育推廣步伐。近些年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荷斯坦奶牛良種覆蓋率基本達到100%。2014年,兩系雜交稻“Y兩優900”百畝示范田畝產達1026.7公斤,首次實現畝產過千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第四期攻關目標,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的最高紀錄。2016年全國新品種保護申請量2523件,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成員國第一。

  2012年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不斷創新調控引導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穩步推進,現已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19%,較2012年提高8個百分點。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廣大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成為歷史。

  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邁出堅實步伐,經營信息化快速發展。先后在9個省份實施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智能農業項目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總結推廣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軟硬件產品、技術和模式,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經營信息化蓬勃發展,2013年以來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年均增速達到60%以上,在線交易種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品種日益豐富,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我國農業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深化,農村各項事業協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對外開放的總框架下,農業對外合作水平邁上新臺階,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發展加快融合。隨著農業對外開放及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2012年—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756億美元增至1849億美元,升至世界第二。其中,出口額從631.9億美元增至733.1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進口額保持在1100億美元以上,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不斷擴大,2016年出口額227.8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1.1%。此外,我國的全球糧農治理體系話語權切實提升,以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經貿合作等為代表的對外合作取得積極進展。農業對外投資步伐更加堅實,農業國際科技合作蓬勃發展,農業對外援助獲得國際高度贊揚。

  十八大以來,農業部門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制、農墾、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搭建起了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

  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日益宜居,社會管理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新農合、合作醫療、養老制度實現全覆蓋,全面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

  “三農”事業成就輝煌,受益最大的還是廣大百姓。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2012年增長47.4%,實際增長36.3%。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6年的32.2%。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這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悉數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回望十八大以來祖國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們距離實現全面小康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近了一步!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