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覽于9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是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一大亮點,旨在宣傳中國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工作的主要成果與成效,展示各國遺產地傳統農耕的智慧、魅力與奧秘,提升遺產地優質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此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覽受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委托,由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組織舉辦,得到了FAO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本農業國際交流協會、國內各遺產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9月21日下午,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來到推介會現場致辭。屈冬玉表示,希望本次GIAHS主題展覽能夠為大家創造一個很好的經驗分享機會,搭建各國間深化合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平臺。推介會期間,包括阿爾及利亞的椰棗,伊朗坎兒井灌溉系統的農產品,意大利的葡萄酒、橄欖油,西班牙古鹽場生產的鹽制品,福州茉莉花茶、敖漢小米、宣化牛奶葡萄,紹興古香榧、從江香豬、興化龍香芋、普洱古茶、哈尼紅米和萬年貢米等一批來自遺產地的特色農產品走進人們的視野,深受參展觀眾好評。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的項目。目前,全球共有38項農業文化遺產被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有11項入選,位居全球之首。這項工作極大帶動了遺產地的產品增值、休閑農業發展和理念的轉變,成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展綠色農業一個重要抓手;在國際上則成為中國軟實力和農業外交的靚麗名片。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農耕文明,孕育了眾多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這些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用中國舞臺支持了國際糧農理念傳播和小農產品展示,借國際聲音宣傳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應對氣候變化主張。展區內容包括:圖文與視頻展、產品與模型展、傳統文化展、新媒體宣傳、現場推介活動。通過侗族大歌、江南小調、魚燈舞、剪紙、書法、葫蘆雕刻等民俗表演的方式,呈現了農業遺產地的傳統農耕文化、優質農產品以及“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產品展銷區,來自國內外32個遺產地逾50家企業或合作社近150多種產品進行了現場推介。
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別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佳縣古棗園。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我國最早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浙江麗水青田縣稻田養魚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最早是由農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魚在稻田里自然生長,經過長期馴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魚共生系統。古青田縣志中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田魚,是淡水魚中的一種,由鯉科魚類深化而來,有紅、黑、花、白、青、粉等顏色,由于自古在稻田中養殖,故俗稱“田魚”。田魚雖然出自稻田而無泥腥味,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它最大的特點是鱗片柔軟可食,并且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在浙江很多地方都在傳承發展田魚文化。在春節、元宵節等農村重要節日,開展魚燈表演活動,不僅豐富農村娛樂生活,活躍節日氣氛,也弘揚傳統農耕文化。龍現、仁莊等稻田養魚主產區,至今仍然保持著田魚(魚種)做嫁妝等民間習俗。經常舉行田魚鄉野烹飪大賽,以田魚為主題的青田石雕作品也很多,促進了田魚文化發展。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于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命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入選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于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的萬年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在縣城東北大源鎮四面高山環拱的仙人洞內發現了一萬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標本,這一發現為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證據,萬年縣也因此被考古界認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在水稻生產早期,萬年人就發明了放紅綠萍選田、打樁排泉、扎草人拒鳥、油茶籽殼磨粉防蟲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其中扎草人拒鳥這一傳統做法今天仍可在一些山區找到它的蹤影。如今,萬年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敬老有福,敬土有谷”“開秧門”“祭谷王”等農耕信仰,這些信仰在維系農耕社會秩序,凈化人們心靈,保護自然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萬年的農民往往借物候預告農事,如當地流傳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種”“清明前后,撒谷種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而在長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實踐中,還形成了不少歌謠和一些農事號子,都充分體現著濃郁的萬年地方特色稻作文化。萬年仙人洞發現的古栽培稻、東鄉野生稻和荷橋貢米及萬年現代水稻生產一起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系統這一完整的演化鏈,對于保護農業物種資源、研究稻作文化歷史、服務現代水稻生產均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