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革新促使了人們飲食方式的轉變。以蔬菜、米飯、面條和少量肉類為主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漸漸消失,越來越多的人更青睞速食食品和方便食品等。速食、方便食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既節(jié)省了烹飪時間,又減輕了家務勞動;同時豐富了人們的食品種類。
然而,速食、方便食品往往具有高脂肪、高熱量、含有多種添加劑、維生素含量低等缺點。經常食用,不僅會增加脂肪及能量的涉入,而且容易導致“三高”等現(xiàn)代病?,F(xiàn)代的食品加工技術常會造成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流失,特色風味被犧牲,且食品包裝和保鮮材料形成了大量難以降解的餐余垃圾,給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
速食、方便食品的包裝中的非食用保鮮劑小包主要起到除濕、防潮、脫水、除氧等保鮮目的,其中干燥劑的成分通常是生石灰(氧化鈣)或硅膠,脫氧劑的成分通常是鐵粉、活性炭等,這些成分都是不可食用的,生產廠家應明確標注中文標識,避免被消費者誤食,同時消費者應妥善處理保鮮劑小包,防止被兒童誤食。
魚頭中重金屬含量真得很高嗎?
魚頭肉質細嫩,口味好,除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外,還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這可促進大腦的發(fā)育和降低血脂等。美食界有“食肉不如食魚,食魚貴食魚頭”之說。因此,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吃魚頭的習慣。
鳙魚,俗稱胖頭魚,是人們最推崇的食用魚頭品種,屬濾食性魚類。所以有人推測鳙魚魚頭中重金屬含量超過其他魚類或本身其他部位。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種類的魚體對同一種重金屬的富集能力不同。一般水體底層(鯉魚等)對重金屬積累高于上層魚類(鳙魚、鰱魚等);年齡越長的魚類,重金屬的含量越高;魚肌肉中鉛、鎘、汞等重金屬很少出現(xiàn)超標的情況,含量基本偏低。
有學者針對“魚頭中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較高而不能食用”等公眾較為關注和擔憂的問題,開展了室內養(yǎng)殖模擬實驗,評估了鳙魚魚頭的食用安全性。試驗研究了重金屬鉛、鎘、汞等在鳙魚腦、肌肉、血液、皮、肝臟、腎臟中的含量分布。結果顯示,不同組織對不同重金屬的富集能力都不同。例如,鉛是腦>皮膚>肌肉;而鎘卻是皮膚>腦>肌肉;汞是肌肉>皮膚>腦。因此,對于鳙魚而言,重金屬在魚頭中含量高這一說法并不準確。
影響重金屬在魚頭中積累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如果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清潔,沒有重金屬來源,就不存在積累甚至超標的問題;第二,養(yǎng)殖魚類一般生產周期較短,其積累時間遠遠短于野生魚類;第三,腦在魚頭中只占極少比例,即使有個別重金屬元素積累量較高,也不會因食用魚頭導致人體攝入重金屬過量的風險。
畜禽產品抗生素殘留超標的危害有哪些
抗生素豬肉是指含有抗生素殘留的豬肉。抗生素對促進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抗生素須經過科學的安全評價后由政府主管部門批準才能使用,但是,在使用不當時(濫用、誤用、不遵守休藥期等),會造成動物產品中殘留量超標,消費者通過食品涉入殘余的抗生素后,一些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在人體中就表現(xiàn)出來。
抗生素使用不當?shù)奈:νǔsw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敏反應(變態(tài)反應)。青霉素類、磺胺類、四環(huán)素類和某些苷類藥物能使部分人群發(fā)生過敏反應,其中以青霉素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二是慢性毒性作用。如磺胺類藥物能破壞人的造血系統(tǒng)等。三是細菌產生耐藥性。四是破壞人體內微生物生態(tài)平衡。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