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干、云在轉、數在算”。11月9日,蘇州。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呈現出我國現代農業最前沿的風采。“來的全是新農民, 帶的都是新技術”。農業大數據、智能農業裝備、生鮮電商、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無人機、機器人……“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新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農村在博覽會上接踵亮相。通過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手段,到場的基層農技人員和新農民身臨其境感受著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展館外陽光和煦,展館內暖意融融。這里因創意而充滿無限魅力,因智慧的分享令人流連忘返,參觀者對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產生無限遐想。
黨的十九大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新的路線圖,并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多個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借助新的歷史機遇,農業農村現代化迎來創新引領的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瞄準農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
因勢而利導,謀定而后動,信息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勢所趨。近年來,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村創業創新的相關文件密集出臺。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通過發展農村電商平臺,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創業創新。此前,農業部等八部委印發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大數據試點方案》等多個文件,對從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
今年起,農業部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共建成運營6.9萬個益農信息社,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38.5萬人次,提供公益服務1115萬人次,開展便民服務1.8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28億元。
有了頂層設計的鼎力支撐,我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新農民創業創新工作已初見成效。目前,在已公布的1096家農村雙創園區(基地)目錄中,7家入選國家雙創基地,“農村創業創新網絡平臺”、12316熱線電話和“工商創業咨詢一點通”等支持雙創的服務平臺更是遍地開花。
人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新農民迎著互聯網大潮而來,正在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現代信息技術回答“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把支持農村雙創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結合起來,到2020年培育1000萬人次農村雙創人才。他強調,做大做強農村雙創,要有新理念新思路。要樹立大農業融合發展理念,發展“農業+”旅游、康養、文化、教育等多種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有文化說頭、景觀看頭、休閑玩頭。
新技術為農業生產流通各環節牽線搭橋,新模式為現代農業增添新動能。互聯網日益成為農村創業創新主體從事農業生產、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倚仗。據統計,54.3%的農村創業創新主體都在使用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得信息和營銷產品,農村創業創新的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并且融入到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去。網上千帆競渡,云里百舸爭流。“雙新雙創”已經形成推進現代農業進程的強大合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