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蘇州依然生機盎然,流淌著江南水鄉的清秀。干凈整潔的街道、清秀精致的建筑,勾畫著江南的靈韻。
11月9日,坐落于金雞湖畔的江蘇省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迎來了一場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的饕餮盛宴——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簡稱“雙新雙創”博覽會)。此次博覽會是“雙新雙創”前沿領域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農業大數據、智能農業裝備、生鮮電商、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等新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農村紛紛亮相,會上還發布了益農信息社百佳案例、“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案例,啟動上線了重要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組織開展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全國農民手機達人大賽,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業品牌創新聯盟,宣傳推廣了“雙新雙創”的好經驗好做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出席博覽會期間召開的首屆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大會上指出,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汪洋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運用,促進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農民隊伍,推動創業。要鼓勵探索,重視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創新模式
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現代農業,先后實施的網絡強國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都把農業農村作為重要內容擺在突出位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如何將農業產業和經營結合起來,需要有先進的經營理念。在安徽省展區,安徽省農委市場信息處汪樹清向記者介紹了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通過互聯網推廣銷售安徽名特優農產品的“聚農e購”農產品電商平臺。
“‘聚農e購’在完善線上交易的同時,采取加盟合作、利益共享的形式,建設自營產品的線下實體店,打通商城和實體店商品、客戶、交易、資金等經營環節。實行‘平臺+產品+線下店’的一體化運營。通過發展區域化用戶、開發地區特產的方式,搭建區域用戶專享體驗服務和區域特色農產品上行便捷渠道,實現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互動。”汪樹清說。
“你們這個智慧農業平臺賣不賣?”“我要掃碼了解下你們的現代農業構想。” 在中化農業展位前,參觀者絡繹不絕。據介紹,博覽會期間,中化農業正式啟動了MAP戰略(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舉辦了“新時代、新農業——與中化農業共繪MAP藍圖”主題戰略宣講和“MAP”LOGO發布活動。
中化農業總裁覃衡德介紹,MAP戰略本身就是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農業產業的結果,它將整合各種資源,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的生產經營需要,立足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解決“耕地有效適度規模化”和“把地種好”兩個根本問題,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業綜合解決方案。
據了解,中化農業通過建設“MAP技術服務中心”和“MAP示范農場”,推動土地適度規模化,并提供包括農資套餐、種植技術、土壤改良、農機裝備、農業大數據、農業金融、農業保險、糧食收儲和農產品銷售等優質服務,滿足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在此基礎上,中化農業通過智慧農業系統的搭建,實現農業技術標準的數據化、栽培管理和農場運營體系的智能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科技含量,打造品質農業,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
目前,中化農業MAP戰略在智能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新技術,水稻、玉米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集成推廣以及智慧農業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現已為全國上百萬畝土地提供了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并按照“穩妥試點、快速復制”的原則,在全國具備代表性的農業產區全力推進MAP模式落地發展。
創新技術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魚病遠程診斷”“無人機運貨物”“機器人摘黃瓜”、“蔬菜水果嫁接”……博覽會期間,一大批新技術令人目不暇接。用大數據經營農業、用互聯網改變農業,新技術與農業融合,產生了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
“別看我的魚池不大,但我的產量不小。”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榮泉指著他在蘇州館內搭建的模擬“魚池”對記者說。
據了解,王榮泉的池塘,分為圈養區和凈化區,大面積水域用于凈化水質,只利用小面積水域進行集中圈養,這樣就可以進行精準投喂和用藥,大大節省了成本,確保水產品更加安全環保。“我的用藥量,可以降低80%。”
談起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帶來的好處,王榮泉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申航生態池塘智能化生態養殖基地320畝水面,以往利用傳統養殖方式至少需要二三十人管理,而引入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只需5個人管理就夠了,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產量也有望大大提升,預計比傳統養殖畝均增產1倍以上。例如,依靠傳統養殖方式,草魚畝產一般在1500斤,而采用了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畝產有望達到3000斤以上。
新技術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更讓“舌尖上的安全”成了真真切切“看得到”的數據。
本次展會上,神州信息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三農大數據指揮艙”及由此培育的資優果品。通過液晶屏呈現的“三農大數據指揮艙”是神州信息農業板塊的核心成果,從三大應用服務、單品大數據以及農民等不同視角展現大數據的價值,優化一產、發展二產、助推三產,驅動區域農業產業的升級。
展會現場,神州信息還生動地展示了農業單品大數據及種植標準化、農村金融標準化、農村產權交易等社會化創新服務,將觀眾帶入場景之中,感受農業服務、大數據服務帶來的效果和成績。
神州信息高級副總裁張丹丹告訴記者,供觀眾品鑒的芒果、蘋果、獼猴桃等果品,是神州信息與當地政府搭建的果品大數據平臺培育而成。以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3S”技術為支撐,神州信息圍繞農業特色單品進行多維度的數據梳理和全面的分析、挖掘,實現單品從生產管理方式到銷售經營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建立單品產業持續發展新生態。讓“果品”在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同時,還將以更精準的方式遠銷世界各地,成長為在全球有競爭力的品牌。
此外,得益于電商的迅猛發展和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不少原本處于“深巷”之中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逐漸走上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消費者的餐桌。阿里打造了農村淘寶、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盒馬鮮生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上行的閉環產業鏈。線上蘇寧易購平臺已開通了316家中華地方特色館,提供了超過20萬種的農產品,線下建設2100多家直營店,銷售額達60億元人民幣,惠及200萬的農業人口。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指出,蘇寧以數據技術驅動農業生產經營和銷售服務,從而有效銜接了農業發展的供需兩端。
創新培育
農村創業創新勢頭正盛
隨著700萬人返鄉創業,中國農村正成為一片掘金熱土,“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成為不少人艷羨的職業。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首屆中國農村創業創新論壇上指出,當前,農村雙創勢頭強勁,正在興起新的熱潮,主體不斷增多,領域不斷拓展,形式不斷豐富,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要高度重視保護好小農戶利益,保障他們的發展機會, 讓小農戶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和成果。
“我們生產的靈芝破壁孢子粉,有效成分大大高于同類產品,功能和療效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僅今年一年效益就已經超過千萬元。”在農民創業創新展臺里,黑龍江坤健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祝嗣臣驕傲地向觀展者介紹自己的產品。他是此次黑龍江省推薦的10名優秀創業代表之一。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土生土長的富裕縣農民,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棚栽靈芝打造為當地最具特色的健康生態產業園。
自小在北京懷柔山區長大的80后女白領曉雨辭職返鄉變身自家農莊“少莊主”。運用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時積累的經驗,挖掘家鄉農產品更深層次的特點,通過網絡和電商銷售平臺宣傳推介家鄉的農產品,農莊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1990年出生的青島小伙高鑫開了網店銷售海鮮產品,一年收入近30萬元。
從70后企業家到80后白領,再到90后,不少返鄉創業者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把新技術、新理念帶回家。
“要培育雙創人才,抓住雙創主體培育這個‘牛鼻子’。”韓長賦指出,農村雙創主體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要把支持農村雙創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結合起來。
如何培育農村雙創人才?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以鄉村技術人員為主體的新農人是帶動農村創業創新發展的抓手,也是未來新農村里的一支生力軍,下一步新希望集團將加快推進實施培訓10萬名、表彰1萬名、合作合伙1000名新農人(農業技術員)的專項激勵計劃,推動成立美麗農村研究院和新農民大學,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新農村做出農業龍頭企業應有的貢獻。
不僅僅是新農民,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還在更大范圍內影響著新農村建設。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互聯網+農業小鎮”項目的落地,讓“清遠雞”產業轉型升級柳暗花明,貧困戶通過“清新農場”可享受開發收益;江蘇移動依托視頻監控平臺和移動通信基站打造的“藍天衛士”,能自動監測秸稈焚燒火點并自動報警,提高了秸稈焚燒防治工作的效率……各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新農村建設精彩紛呈、各有特色,農村正在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并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多個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借助新的歷史機遇,農業農村現代化正在迎來創新引領的新時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