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與任何行業結合都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當傳統農業遇上高科技,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11月9日,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農業高科技產品和高水平技藝相繼在博覽會上亮相,讓人大開眼界。打在水霧上的展會信息、穿著太空服的宣傳員、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平臺上的雷達圖、呆萌可愛的機器人、無人機配送……新理念、新技術讓農業變得“高大上”。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以前農民形象的生動寫照。在傳統農業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在現代化農業中,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鍵,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今天的農業已經開始擁抱各種創新科技。
無人機作業省時省力
如今的農場動輒幾百畝,如果采用人工播種、噴藥,既費時又費力。近兩年,從無人機作業到無人機配送,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博覽會現場,無人機配送成為京東和蘇寧此次參展的一大亮點。他們表示,在一些車輛無法配送的偏遠山區,正好可以使用無人機,每架無人機可以承載10公斤的重量,基本可以滿足正常需求,而且配送成本相對較低。
走進江西省展區,記者看到幾架無人機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在電子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無人機作業的實際效果。”工作人員指著屏幕上中國地圖的圖案說,圖案上的數字分別代表實際作業的飛機數和閑置飛機數,綠色部分表示無人機噴灑的軌跡,白色部分是地塊邊緣,沒有進行農藥噴灑。據介紹,這就是農業安全立體防控和安全管控體系。而管控這個復雜系統的竟是一個小小的黑盒子,也就是飛機的“大腦”。所有的操作通過這個小黑盒子就可以完成,快捷、準確又方便。
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的極目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可以自動避障的植保無人機,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司工作人員劉先生介紹,這樣的植保無人機可在夜間作業,靈活無限制,在保護土地的同時確保農作物附著農藥不超標。每個工作組兩人,配備2架無人機,每8小可完成1200畝棉田的農藥噴灑,大大超過人工或者傳統機械噴灑農藥的效率。
集裝箱里全自動栽培
“移動農田,藏田于城,用260平創造50畝地。”在蘇州館,智慧五季(蘇州)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標語十分吸引人。據公司CEO魏建東介紹,蔬菜瓜果生長在260平方米的“集裝箱”里,只需一鍵啟動,系統就能實現全自動栽培,不靠天不靠地,利用植物本身的生長規律,卻能大大提高蔬菜瓜果的生長質量和效率。
魏建東說,傳統農業環境受到自然界土、光、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而“集裝箱”是個全封閉倉體,可以根據植物的需求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在全封閉倉里,可以避免外界干擾,輕松實現“風調雨順”。
“我們的集裝箱可以移動,可以放置在社區、農田、公園、地鐵等任何地方,所以叫‘移動農田,藏田于城’。”魏建東說,目前,在深圳等地這樣的“集裝箱”植物工廠已經落地。公司正在與一些社區洽談,讓市民每天回家就能買到新鮮安全的蔬菜,“真正實現從田頭到桌頭,給人們生活帶去便利。”
據了解,這套由智慧五季(蘇州)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智慧互聯植物工廠系統,成功將德國工業4.0理念跨界到生物科技和現代農業,開創了移動式、智能化、生態農業植物工廠的先河。
機器人變身農業小神童
福建現代農業“互聯網+”農業智慧園展區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許多人圍著一個叫“小思”的機器人問這問那。
“你好!要我帶你去看展館嗎?”“小思”用清脆的童聲向觀眾打招呼和有條不紊地介紹起展館來。“你叫什么名字?”“什么叫有機產品?”“什么叫休閑農業?”諸如此類的問題,“小思”就像神童一樣對答如流。隨著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小思”風趣地說:“你擋住我的視線了!”有人問“小思”有沒有談朋友、有沒有結婚,“小思”機智地說“這個問題我不明白,你問我的工作人員”,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屬于福建飛思農業有限公司的機器人是“能聽、會看、深思、善言”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能主動提供服務,她人格化的語音問答,使人機交互更有“人情味”。通過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動導航等人工智能技術,開拓智慧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知識傳播,創新鄉村旅游、農事體驗、農業種養等機器換人服務新模式。機器人通過云端的農業、農產品知識庫,能自動和人們進行自由互動問答,讓農業工作體驗更具親和力和時代感。
在上海展區,由賦民農業科技自主研發的第一代采摘機器人附有自主學習功能,它將瓜果類采摘識別率提高至95%以上,通過語音對話即可獲得農業現場的實時種植信息,3D導航可讓機器人實現自由行走,智能云系統可實現遠程監控。
此外,機器人“小益”是湖北展團的明星,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它可通過語音和圖示,將全省各地區信息進村入戶等工作的進展呈現你眼前。
盒馬鮮生引領新零售
如果評選新零售瑯琊榜,盒馬鮮生則牢牢占據榜首。2016年1月,盒馬鮮生在上海浦東開了全國第一家門店,其獨有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及對零售業“人—貨—場”的重構,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和業內人士的贊譽,被阿里巴巴視為“新零售一號工程”。
博覽會上,一個身材高大、模樣可愛的河馬玩偶呆呆地立在盒馬鮮生展位前,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拍照。展廳內以藍色為主,擺放著各種產品,類似一個小的盒馬鮮生會員店,顧客選好產品后,現場掃碼就可以自動支付,非常方便。
盒馬鮮生高級市場專家季偉介紹,盒馬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利用阿里強大的基礎數據能力、海量云計算能力、會員和支付體系,圍繞成本與效率、體驗與服務,重構零售業態。以“吃”為中心構建商品品類,以消費者復購率極高的生鮮類產品為切入口,輔助標準化的食品,同時提供大量可以直接食用的成品、半成品等差異化商品,滿足消費者對于吃的一切需求,不僅為顧客提供商品服務,更是提供一種生活方式。
針對有人稱盒馬為“四不像”,不是超市,不是便利店,不是餐飲店,也不是菜市場。季偉告訴記者,盒馬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在店內可以邊逛邊吃,圍繞門店3公里范圍,構建起30分鐘送達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打造“生鮮食品超市+餐飲+APP電商+物流”的復合型商業綜合體,這背后正是數據驅動的新模式以及對傳統零售的重構。
如果說盒馬是“網紅”,幾乎沒人會反對,究竟盒馬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季偉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盒馬鮮生力爭把服務做到極致。 “我們特別注重消費體驗,在產品方面,店里主打日日鮮,每一種商品的可售期只有一天。同時,盒馬鮮生會員店既是一個線下體驗店,同時也是倉庫,保證新鮮產品極速送達。” 季偉表示,盒馬是基于大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未來,也許新零售的業態會發生變化,但是基于大數據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是經久不變的。
除此之外,VR、AR等三維虛擬現實體驗及交互技術的應用,更是讓“接地氣兒”的農業有了“高大上”的元素。不用擔心飛機延誤,不用糾結旅途勞頓,足不出戶,相隔3000公里,客戶也能“看”到、“摸”到、買到展廳里的優質農產品。借助前沿科技,“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電商也在不斷突破固有模式。高科技農業正在成為發展趨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