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割苗助長”很靠譜 ——對話河北省廊坊市

盤古農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寶健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產品市場周刊 作者:本社記者 牛 震 字號:【

  近年來,受農產品價格走低等因素影響,一些玉米種植戶開始在種植技術上做文章,希望通過提升產量來彌補價格走低導致的收入下降。河北省廊坊市盤古農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寶健另辟蹊徑,以單純的物理手段,用割苗技術改變玉米的營養生長分配,實現了玉米大幅度增產。經過多年實踐,在增產增收方面表現出色的盤古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在國內廣受歡迎。

蘇寶健接受記者采訪 

  那么,玉米割苗增產技術應該如何定義?國外又是如何評價此項技術的?在種植過程中,該技術究竟靠不靠譜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內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專家、河北省廊坊市盤古農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寶健先生。

  記者:蘇總您好,玉米割苗是一項新的玉米栽培技術,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很少,它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玉米傳統栽培技術的認識。首先請談一下,您對于玉米割苗增產技術是如何定義的?

  蘇寶健:玉米割苗是一項純物理措施,既不增加化肥農藥,也不用增加很多勞動力。玉米割苗不增加農民負擔,也不從農民那里索取什么,而是與農民一起,用同樣的勞動從大自然獲得更多回報。玉米割苗是利用玉米苗期損傷修復的自然規律、有控制地主動造成玉米苗期損傷、從而提高玉米抗逆性的好方法。作為一項新的玉米栽培技術,應該是一項比較靠譜的增產技術。

  記者:據資料顯示,關于玉米割苗技術,國外相關專家也有些認識。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在1973年到1975年連續3次實驗,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您對此如何評價?

  蘇寶健:我們認真研究了美國的資料,他們從1973到1975年連續試驗3年增產,平均增產40%以上,1976年到1981年又連續5年減產。事后的結論是:1973年到1975年美國3年干旱,玉米割苗后抗旱能力增強,因而增產;1976年到1981年5年不缺水,抗旱能力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減產。通過美國資料發現:當年他們是在5展葉時切葉,而5展葉至少為7可見葉以上,苗齡太大了。我們的實驗數據證明,7可見葉以上割苗不增產或者減產。此外,美國的割苗高度均為離地2.54厘米。從我們的實踐看,多數情況下這個高度偏低。割苗位置太低,割去苗葉過多,控制太大就會減產。我們采取第一片葉以上的高度割苗,不拘泥于多少公分,控制量適中,加上在合適的苗齡割苗,故而增產。

  記者:據了解,您所創立的盤古農機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玉米割苗機的企業,并且擁有相關技術專利。請問玉米割苗機的銷量如何?經過幾年的玉米割苗增產技術推廣,現在推廣規模有多少?增產增收的效果又如何?

  蘇寶健:我們從2016年開始走出試驗田,在國內9個省(市、自治區)擴大試驗,沒有賣出機器,都是免費割,某些地方還給試驗農戶代交押金。2017年,我們動員了一批玉米割苗愛好者,與公司一起在以玉米主產區為主的全國各地示范。據統計,2016年共割苗在10萬畝左右,其中最大的示范戶是黑龍江省克山縣的農場主郭炳春,割苗3000畝。從去年至今,我們共配發機器400多臺,均為無償使用,為避免機器受損,收取了少量保證金。目前各示范點陸續進入測產期,各地反映良好,預計2018年會有2000—5000臺的機器銷量。

  今年應屬于災年,水、旱、風都有,從9月2號開始,各地將陸續開始測產。從各地反映的情況看,平均增產10%以上應無懸念。

  記者:玉米割苗增產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有何意義?請簡要說明。

  蘇寶健: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據統計,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為5億畝,如果玉米割苗這項新的栽培技術能夠得到廣泛應用,若每畝增產200斤(約為20%),那么每年將增收1000多億斤玉米,農民每畝即可增加近百元收入,而且不用增加水肥,如果使用玉米增產割苗機作業也增加不了多少勞動力。全世界玉米種植面積約為25億畝,若全部推廣使用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就增產而言,是很可觀的。適當推廣這一技術,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應該很有意義。

  近年來,少數地方為了單純追求糧食產量,拼命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導致農民種地成本大幅上升,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怪現象。農藥和化肥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此,觀察發現農作物生長的特性,用物理方法改變栽培技術,應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