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頻發,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戶離市場太遠,農產品銷售不方便,農戶急需的信息服務、倉儲服務、銷售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田頭市場作為產地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戶“家門口”的銷售場所,不僅為農戶生產和農產品營銷提供便利,同時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公益職能,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推動農民持續增收、滿足城鄉消費需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建設,自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連續5年對構建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中央相關部委也出臺相關政策,2014年2月《商務部等13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我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集中生產基地,規劃建設一批全國性、區域性和農村田頭等產地市場”。2015年6月農業部正式發布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以建設全國性、區域性和田頭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中央政策的提出為田頭市場建設提供了良好氛圍。
國家通過財政補助政策和支持措施,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田頭市場建設。自2014年—2017年,農業部啟動了田頭市場試點示范項目,分別在河北、海南、山東、遼寧、重慶、云南、四川7省(市)試點示范30個田頭市場,每個田頭市場試點扶持20萬,重點完善商品化處理和信息服務等功能。地方農業部門也不斷加大對田頭市場的支持,河北省各級部門對田頭示范點配套50萬資金扶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海南省配套1.6億資金,強化產地集配中心的冷藏等設施建設。隨著農產品流通產業效益不斷提升,社會資本也逐漸投入田頭市場建設,如遼寧省窟窿臺批發市場,通過銷地批發市場發展產地批發市場帶動田頭市場建設,深圳海吉星和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也通過在全國產地建立田頭市場,完善冷鏈物流設施保障鮮活農產品質量。同時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產業發展,也逐步重視田頭市場建設的發展,通過完善商品化處理設施,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快發展和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快速成長,農產品流通模式不斷創新,農產品直供直銷、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業態蓬勃發展,這些新興流通業態都需要依托產地市場特別是生產流通第一線的田頭市場進行農產品的分級、分選、預冷、包裝等商品化處理以及貨物的組配。十九大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田頭市場作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第一窗口,在加快主體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產品流通,實現三產融合等方面將發揮更大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田頭市場經營收入較低,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市場的經營利潤較薄,田頭市場建設方的投資意愿不高等問題,導致田頭市場建設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基礎設施水平低。市場建設水準普遍較低,絕大部分田頭市場場區工程建設水平低,除地面硬化外,多數田頭市場在垃圾處理、給排水等場區工程投入少,交易環境差。設施設備不健全,北方大部分田頭市場只具備簡單的交易廳棚,商品化處理、冷藏、倉儲等設施建設不足,一些田頭市場甚至缺少必要的臺秤、電子秤等稱重設備和農藥殘留的速檢儀器,功能尚不能滿足產業和市場需要。信息化水平低,頭市場作為農產品產地價格、數量和種類的第一發生地,信息化建設水平低,絕大部多數市場沒有信息收集和發布設備,不能滿足廣大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信息需求。
經營管理能力差。田頭市場建設和運營主體大多數是村鎮政府、合作社、勞動能手等,缺少專業的田頭市場硬件設施建設、市場運營管理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營銷理念和手段。田頭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不高,服務功能不健全,與農戶關系尚未建立緊密的利益鏈接機制,對經銷商服務意識不高,為農業產業發展尚未提供有效支撐。
品牌建設意識弱。大部分田頭市場建設在“一村一品”“一鎮一特色”的農產品產區,田頭市場作為新型流通業態發展第一車間,具有一定的品牌塑造培育能力。但大部分田頭市場經營主體尚未建立品牌培育意識,如河北永清黃瓜、西紅柿銷往北京路途短,成熟度高、產品新鮮、口感好等良好品質受到北京消費者的好評,但產品包裝卻使用山東壽光菜進入北京,產品品牌建設意識淡薄。
創新投入機制少。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但對銷地大中型批發市場支持多,產地市場尤其是田頭市場支持少。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門檻高,田頭市場很難從金融機構貸款。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屬公益性事業,盈利較少,獲取資金投入批發市場建設非常困難,加之企業對田頭市場認識不足,投資意愿低,田頭市場主體投入機制創新能力不強。
為進一步提升田頭市場的建設水平,真正實現“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田頭市場建設運營的機制亟待創新、軟硬件建設水平亟待提升。
一是創新投入體制機制。批發市場主管部門要重視田頭市場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增加對市場公益性設施建設的投入,探索PPP合作模式,撬動和引導市場資本投入田頭市場,加強與金融機構溝通協作,提供田頭市場專項金融服務,加快推進田頭市場以改善條件和提升功能相結合為重點,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交易環境監管整治、普及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技術等完善市場管理。
二是提升信息服務水平。提高田頭市場信息化設施建設,配備信息采集和發布設備,提升田頭市場產品流通量、銷售價格以及流通方向等信息采集和發布能力,同時對接主要城市批發市場價格和交易量的市場行情,為農戶和采購商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產地信息,提高市場信息透明度,提升農戶、經紀人信息獲得能力和農民議價能力,保障農民的收益。
三是加快流通主體培育。加大對產地流通主體培育力度,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運銷主體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戶生產經營能力和市場對接能力,增強農戶抗市場風險能力。通過培訓、考察、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田頭市場建設管理者企業管理素質,提升田頭市場現代化建設管理水平,增強品牌意識,促進農產品高效流通。
四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田頭市場只提供交易場所,收取進場費,與農戶、經銷商關系不穩定,農戶與經銷商之間也未建立固定的購銷協議,加之農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有限,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時有發生,田頭市場通過合作制、合同制或是會員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建立與農戶和經銷商長期的合作關系,保障農產品順暢流通。
我國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等特點決定了田頭市場在一定時期內在產地農產品流通中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綜合對比我國農業特點與韓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等農業生產相似,韓國農協、日本加工中心與我國田頭市場功能類似,韓國、日本的產地基礎設施功能完善、組織結構以及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對我國田頭市場建設與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通過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消化吸納再創新,不斷提升我國田頭市場建設運營管理水平,滿足我國農產品流通需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