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還孕育了馳名中外的黃河鯉魚。黃河鯉魚以其金鱗赤尾、梭長健碩的優美外形和“甘、鮮、肥、嫩”的獨特風味,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
鯉魚是淡水魚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殖歷史最悠久、技術最成熟、產量最高的魚類。北到黑龍江、南至珠江流域都產鯉魚,為什么唯獨黃河鯉魚最出名?黃河流經的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都出產黃河鯉魚,哪里產的黃河鯉魚最正宗、品質最優呢?
黃河鯉魚名聲響,源自水質較優良
《清稗類鈔》中“寧夏人食鯉”條目記載:“寧夏之鯉,隆冬漁師鑿冰,取以致遠。然肉粗味劣,與南中產者無殊,非若豫省黃河中所產者,甘鮮肥嫩,可稱珍品也”。“南中”泛指淮河以南的華中、華南地區,該地區水域面積大,水產品豐富,鯉魚很多。但是由于水底淤泥厚,鯉魚有喜歡在泥中尋找食物的習性,故泥腥味重,當地人多不喜食。寧夏處黃河上游,然而受氣候、水質條件所限,出產的黃河鯉魚品質并不高,甚至“肉粗味劣,與南中產者無殊”。所以說,并非黃河里的鯉魚都好,只有河南產的黃河鯉魚“甘鮮肥嫩,可稱珍品也”。
您要問為什么,秘密就在這黃河水中。黃河上下游各段的水質是不同的。黃河流經晉陜黃土高原的過程中,沖刷攜帶兩岸黃土,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黃河自河南孟津以下沖出峽谷進入平原,河床展寬,流速趨緩,河水沉淀掉粗泥沙后,泥沙成分主要為細顆粒物,形成了弱堿性、高鈣、界面效應強、自凈作用強的特有水質,只有在這一段(鄭州段)黃河里生長的黃河鯉魚才是正宗的。
根據1973—1975年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局、新鄉師范學院生物系組織的黃河鯉魚調查,河南境內自孟津到范縣的河段中,唯一的一處固定產量場位于鄭州市鞏縣(現鞏義市)伊洛河黃河入口處。從伊洛河口的七里鋪到南河渡、龍尾和黑石關一帶,水位較穩定,水深1米左右的淺灘較多,水清透明,流速緩慢,底質為軟泥,有大量適于魚卵附著的眼子菜、莎草、苔草、柳根等,每逢4?5月份的生殖季節,大量的成熟黃河鯉魚上溯到此處產卵。在鞏縣河段捕獲的鯉魚成熟個體比例最高(雌占70.7%,雄占93.5%),正說明成熟個體從別處游來產卵。自黃河鐵橋至蘭考東壩頭河段為典型游蕩型河道,河道與水流變化不定,只有少數臨時產卵場。長垣以下河段,河道較穩定,河床窄,流速快,淺灘少,不易形成產卵場。所以在該河段中捕獲的未成熟個體特別多,而成熟個體特別少。2007年國家在黃河鄭州段劃定了黃河鯉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012年又頒發了黃河鯉魚地理標志,所以說“正宗黃河鯉魚出鄭州”一點都不為過。
黃河鯉魚天下揚,豫菜名吃助推廣
黃河鯉魚之所以揚名天下,還得益于一道豫菜的推廣,這就是豫菜十大名菜之首——糖醋軟熘黃河鯉魚焙面。河南得黃河中下游之利,金色鯉魚,歷代珍品。宋時曾有“不惜百金持與歸”之語,可見其珍。但原料再珍,不得其法,亦非珍品。豫菜的熘,以活汁而聞名。所謂活汁,歷來二解,一是熘魚之汁,需達到泛出泡花的程度,稱作汁要烘活;二是取方言中和、活之諧音;糖、醋、油三物,甜、咸、酸三味,要在高溫下,在攪拌中,充分融合,各物各味俱在,但均不出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見油,不見糖,不見醋,甜中透酸,酸中微咸。此汁使魚肉肥嫩爽口而不膩。魚肉食完而汁不盡,再上火回汁,下入精細的焙面,汁熱面酥,入口的感覺真是美妙之極。
此菜以黃河鯉魚1尾(約重750克)做主料,配以蔥花、蒜末,調以精鹽、白糖、醋、料酒、姜汁,輔以濕淀粉、清湯、白面粉制作而成。將魚洗凈擴一下,兩面解成瓦壟形花紋,入六成熱油鍋炸制并頓火幾次,待魚浸透后,再上火;油溫升高后,撈出潷油,再入以各種配料對成汁的鍋中,旺火邊熘邊推,邊撩汁在魚上;待魚兩面吃透味,勾入流水芡,汁收濃時,下入熱油,把汁烘活裝盤。隨菜一起走炸制好的龍須面。成菜色澤柿紅透亮,油重而融和,利口而不膩,甜中透酸,酸中微咸,魚肉鮮嫩。
黃河鯉魚名在外,為首當推鄭州響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喜食鯉魚。烹調鯉魚的技藝更是五花八門,豫菜用鯉魚制作的品種有上百種。紅燒、清燉、清蒸、糖醋等食法,無不膾炙人口。李時珍曾說:“諸魚唯此最佳,故為食品上味”。鄭州花園口一帶的黃河鯉魚金光閃閃、背青尾紅,肉質肥嫩,營養豐富,全國馳名。能制作出成桌的全魚席或烹制個魚,可紅燒、干炸,亦可清蒸、軟溜。以鄭州黃河鯉魚為原料烹飪的各式名菜,更是馳名中外。如“糖醋鯉魚”“姜蔥鯉魚”“清蒸鯉魚”“紅燒鯉魚”等等。特別是鄭州的傳統名肴“糖醋鯉魚”,更具代表性,該菜“糖醋汁擠眼泛泡,肉嫩如腦,甜、酸、咸三位俱全,互不奪味”,成為流傳最為廣泛,各地餐館酒店競相仿制,經久不衰的名菜。
與其他幾地鯉魚相比,鄭州黃河鯉魚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和較低的脂肪含量,其蛋白質的利用率高達90%以上,且魚肉松軟,易于消化吸收和利用。所以,鄭州黃河鯉魚很適宜兒童、產婦、孕婦及年老、體虛弱者食用。鄭州黃河鯉魚的脂肪大部分是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脂肪呈液態。凡到鄭州旅游的人,都想品嘗一下它的美味而一飽口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