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椒俗稱甜椒,分布于中國大陸的南北各地。與普通辣椒相比,味道不辣或極微辣,含豐富維生素C和B以及胡蘿卜素,是非常適合生吃的蔬菜。甜椒不僅可以解熱、鎮痛、防癌、增加食欲、幫助消化、降脂、減肥,而且由于它五顏六色,外觀漂亮,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遼寧有一處東北最大的甜椒生產基地,坐落于凌源市宋杖子鎮范杖子村。在這里,村民依托凌源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致富路。
告別“單打獨斗”
剛剛進入范杖子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座排列整齊的大棚,農戶在棚內忙碌著,路邊棚前幾個人正在討價還價,裝滿蔬菜的運輸車不時在身邊駛過,好一派忙碌的景象。范杖子村近年來大力發展甜椒產業,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特色村。
提起以前的范杖子村,很多村民感慨萬千。20世紀九十年代末,范杖子還是一個貧困村,靠天吃飯,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當時村里農民以種玉米為主,不僅收入低,遇到旱年,常常會減產甚至是絕收。眼看著土地不能帶來更多的效益,很多村民開始另謀出路。為此,由村里牽頭,找到了農業專家,通過鑒定土壤成分,進行市場調研預測,最后得出種植甜椒最為合適。項目確定了,在推廣種植上,遇到了難題。如果還像以前,各家“單打獨斗”的話,不僅形成不了規模,還會因分散的種植方式導致各種問題,所以范杖子村進行了土地流轉,實行統一管理經營。2007年8月,范杖子村村委會里人頭攢動,村民見證了凌源市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誕生。對于合作社這種新鮮事物,村民議論紛紛,更多的人選擇觀望。合作社當年實現盈利,不僅打消了村民的疑慮,范杖子村的甜椒產業也迎來了真正的發展。2009年,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村黨委班子與合作社黨組織之間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統一管理”,村黨組織是村級事務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而合作社則成了全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村領導干部在合作社任職,不僅將村黨組織和合作社的職能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有機統一,而且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和產業發展的組織化水平,實現了雙贏。同時,利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為農戶搭建“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增收致富平臺,實施“黨員社員一帶十、普通社員一帶五”幫帶機制,積極吸收農戶入社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16年末,范杖子村已經建標準化溫室1840棟,并建設了4萬平方米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對此,合作社侯鑒理事長自豪地說:“自從成立了甜椒合作社,見到了效益,村民都積極響應,目前合作社已經擁有1960名社員,社員的收入也逐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管理出效益
菜農張大哥兩口子正在大棚里忙活,見到有客人來訪,忙迎上來介紹說:“過去這時候,自己都是在家嘮閑嗑;現在一年到頭都有活干,想閑著都很難,雖然累點,但現在俺們掙的多啊!”
離開張大哥的大棚,侯鑒理事長又帶我們到了另一家菜農的大棚。和張大哥相比,丁愛國種植甜椒的時間要早很多。如今,丁愛國建了16個暖棚,成了當地種植甜椒的大戶,他種的甜椒,主打黃椒,把上市的時間控制在元旦春節前后。丁大哥說:“現在大家都富了,這還真要感謝咱們合作社。”
凌源市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民主管理的原則,把各個家庭分散的土地進行了有效集中,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經營,解決了各戶分散經營導致的經營規模小、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這種模式,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民由土地種植簡單獲利,變為土地租用和用工雙重受益。目前范杖子村已經流轉土地達3500余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5%。土地集中以后,村、社黨組織結合村情和產業發展實際,一直堅持把甜椒種植作為“一村一品”主打項目,目前甜椒種植已覆蓋周邊100多個村民組,面積達到2萬余畝,成了東北最大的甜椒生產基地。同時,村、社黨組織不斷強化集約經營,先后成立了天性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培育了53個種植大戶和4個標準化種植園,形成了“村集體+產業類型合作社+土地流轉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公司+種植大戶”合作社經濟綜合體,在經營上實現了種植精準化、模式工業化、管理現代化和服務網絡化。隨著保護地建設的興起和加快,范杖子村的一些菜農又嘗試利用溫室、日光溫室種植,實際效益可觀。效益提高了,合作社又開始在產品質量、品牌上下功夫。凌源市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引進新技術13項,新品種42個,注冊了“天性”“凌川蔬菜”“店地王”等多個蔬菜品牌。合作社深知,產品質量是關鍵,因此一直堅持綠色生產標準,嚴格執行市場檢測和準入制度,產品質量得到大幅提升,遠銷廣州、上海等20多個大中城市,并進入了東南亞和俄羅斯市場。
如何繼續發展壯大合作社,范杖子村兩委班子提出了多種方式助推。根據合作社發展需要,設立了資金幫扶、科技服務、品牌創建和市場經紀人4個黨小組,建立了支部聯動、支委聯片、黨員聯戶的“三聯”工作機制。通過村社黨組織的聯動共建,建設了占地4萬余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村社支委成員、黨員認真落實包片聯戶幫扶責任,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服務,帶動了周邊3省區6鄉鎮7000多農戶實現了共同致富。合作社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規范化管理。為此,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村社聯席會議、學習培訓等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不僅發揮了各黨小組和黨員作用,同時也極大激發了各黨小組和黨員的活力。對于合作社資金缺乏的現狀,資金幫扶黨小組積極協調信用社貸款,平均每年為農戶協調貸款80余萬元。科技服務黨小組每年至少組織10次科技培訓,培訓人數達3000余人次,現在的范杖子村人人都成了種植甜椒的“專家”。如今的范杖子村有12個村民組,810戶,3080人。人均年收入達到2.2萬元,村級集體年收入超過200余萬元;全村老百姓擁有轎車120輛,農用車700多輛,有200多戶在城里買了住宅樓。總產值達1.8億元。
面對范杖子村所取得的成績,侯鑒感慨地說:“凌源市范杖子村原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貧困村,正是依托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才帶領農民實現了共同富裕。范杖子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是‘村社合一’政策帶來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