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寧夏的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里一片繁忙,工人正在包裝小袋枸杞干果。據負責人朱彥華介紹,今年每公斤枸杞鮮果的市場收購價為10元左右,而經過深加工后生產出的枸杞原液,一瓶50毫升電商售價高達100-150元。該公司的發展,是全國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6年,面對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民收入增速放緩、新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頭挑起了自身發展重擔,拓展新型業態,優化結構布局;一頭擔著幫農惠農職責,積極促進三產融合,帶動農戶增收,迎來了“十三五”的“開門紅”。
截至2016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41.7萬個,輻射帶動農戶1.27億戶,戶均增收達3493元。
帶頭調結構,解決農業
“大而不強”“多而不優”
2016年,吉林全省的玉米播種面積5485.3萬畝,總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80%。庫存方面,2014-2015年僅國有糧庫當年就收儲玉米550多億斤,庫存積壓十分嚴重。
“儲不下、賣不出、補不起”,東北地區的去庫存任務一度十分艱巨。
對于這種階段性、結構性的矛盾,龍頭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直達痛點。
“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盲目的,是不能主導結構調整的。”在剛剛召開的農業產業化專題研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明年要發展優質稻谷小麥的生產,尤其是全筋麥、專業麥,現在北方地區大家都在種,價格跌到跟普通麥差不多了。”
“而企業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知道市場在哪里,市場需求是什么,賣給誰。因此調結構,就需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導向作用,指導農民去調,需要什么樣的麥,各是多少,能賣多少,非常清楚。”
龍頭企業的這一特性,對于解決東北地區去庫存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結構性調整,特別是東北地區調減籽粒玉米,是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前段時間黑龍江的實地調研情況來看,‘十三五’的玉米調減計劃今年就基本完成了,進度比預想要快。”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王樂君說。
吉林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鄭德民介紹,截至目前,吉林全省在產的15家玉米加工企業,開工率已由2014年的60%,提升到目前的滿負荷生產運行,月加工量已達20億斤,企業待加工的玉米庫存量50多億斤。
引導優勢區調優調精、非優勢區調減轉向。在玉米結構調整這一問題上,龍頭企業解決了農民沒市場不愿調、沒技術不會調的問題。
黑龍江省農委產業化處處長鄭連邦說,通過龍頭企業的牽動與引領,2016年黑龍江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922萬畝,占全國調減面積的2/3;同時新增大豆面積1156萬畝,以及水稻、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
“黑龍江在調的內容上也做了些文章。除了把結構調優、比例調合適之外,在品種上也進一步調全,在品質上也有所提升。”
不過鄭連邦指出,未來黑龍江的農業,出路還是在加工、市場建設。“糧食加工上不去,農民的收入也就上不去。目前來看,形勢挺好。從去年底開始全國各省大的龍頭企業也都在我們這兒落戶。今年,山東、四川的龍頭企業都來了,目前已經有了250萬噸的加工能力。”
通過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做優存量、做大增量,龍頭企業在不斷推進主食加工、農產品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三產融合,把增值收益
“留在當地”“留給農民”
在新常態下,龍頭企業也在進一步謀求轉型升級,以融合發展為途徑,探索產業的新模式。
“農村產業融合成功的關鍵在于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湖北省農業廳產業化處處長張純軍在會上分享了湖北省作為國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試點的經驗和體會。
“我們這里已經出現了多種產業鏈模式——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有‘福娃’‘土老憨’全產業鏈模式,以循環農業為核心的潛江‘蝦稻共作’模式和仙桃‘豬-沼-菜’模式,以農業功能拓展為核心的恩施‘農旅文商’模式,以及江夏農村電商服務模式、‘周黑鴨’直營模式等。”
通過融合,不僅把產業鏈的利潤留在了當地,也培養了一批農村產業工人,實現了農企共贏。
“將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留在當地、留給農民。”王樂君說,融合化已經成為產業化發展的主攻方向,產業化發展就是要實現全產業鏈經營,即“一產為基,接二連三”。
而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融合的基礎。各地農業產業化組織在訂單、合作等聯結方式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地入股、服務帶動等新型聯結方式,密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形成穩定高效的利益共同體。
“北京引導龍頭企業參與低收入幫扶,開展‘百企聯百社’對接工程。”北京市農委產業處處長任志剛說,“同時采購農產品、領辦合作社,2016年全市5279個產業化組織,帶動了全國農戶1253萬戶。”
通過深加工開展訂單生產輻射帶動農戶種植;通過合伙人制度,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隨著多種新模式的不斷出現,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實現了深度聯結。
參與產業扶貧,
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產業的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
產業扶貧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可復制性。王樂君認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主導產業發展的強弱。利用并發揮產業帶動的巨大作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脫貧。”
同時,產業扶貧又具有很強的造血功能。各地在發展產業時,通過托管代養、培育產業、創造就業、吸收入股、服務支持等方式,使該部分人群具備了增加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造血”功能。
四川農工委產業發展處處長陳孟坤說:“按照總書記‘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要求,四川創新和深化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市場+合作社+農戶’等經營形式。去年有5835家龍頭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帶動156.7萬貧困戶,戶均增收1.53萬元。”
北京密云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通過搭建平臺,提供咨詢服務,2016年電商銷售額已突破1.8億元,累計銷售密云本地農產品200余種,提供就業崗位400余個,帶動1000余農戶年均增收3500元。
農業產業化通過服務聯動降低農戶的生產成本,通過保底價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增加農民的各項收入,成為當前在農產品價格下行、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雙重不利因素制約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
“從只追求產量到追求質量并重的競爭模式的轉變,必須要靠龍頭企業。因為只有龍頭企業才可能實現低成本,實現由靠數量競爭轉向靠質量競爭。引導整個供給側結構性的調整,龍頭企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