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門頭溝雁翅鎮,沉寂了一冬的山茶小鎮也隨萬物復蘇起來。這處以種植黃芩茶為主的基地,是北京靈之秀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民一手打造起來的。
17年前,從國企辭職下海的張建民,開辦了京西首家茶藝館,在隨后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這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將京西特有的黃芩、酸棗芽等自然資源培育成了極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山茶產業,并帶動當地山區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與茶結緣開辦茶館
在與茶結緣之前,張建民是京西文藝界有名的“百靈鳥”。“其實我最早是做護士的,但是走上舞臺、做一名歌唱家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張建民說,1993年,在單位支持下,她走出了醫院,考入了首都聯大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系,經過3年專業學習,她成了一名獨唱演員,并多次參加各地及央視的音樂會,還考取了文藝中級職稱。
1996年,在前往云南德宏的一次演出中,張建民觀賞了傣家茶樓的“三道茶”表演,她被茶樓的美景和茶道的魅力深深吸引,也由此萌生了開辦一家特色茶樓的想法。從那之后,張建民就開始積累自己對茶的認識。“有時接到福建、浙江這些茶鄉的演出邀請,即便酬勞很少,我也愿意前往。”張建民說,因為可以順便參觀那里的茶園,學習茶企的管理經驗,她覺得非常開心。
2001年12月28日,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備,張建民的首家靈之秀茶藝館正式開業,這也是京西地區的首家茶館。門頭溝的說書文化底蘊深厚,這種藝術又與茶館緊密相連,但在開業之初,靈之秀茶藝館的生意卻冷冷清清。“曾經的演員經歷此時給了我很大幫助,平時只要有單位請我唱歌,我就要求再表演一套茶藝,就這樣把靈之秀茶藝表演成功搬上了舞臺。”張建民說,通過在社區、舞臺進行表演,推廣茶藝,靈之秀漸漸打響了知名度,很多人也慕名而來,到茶館喝茶。
打造山茶特色品牌
剛開始,張建民也跟其他同行一樣,賣安溪鐵觀音、云南普洱、西湖龍井等大家比較熟知的茶葉。后來,有人建議她應該把家鄉的山茶開發一下,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她便開始認真鉆研。
張建民家鄉的山茶,就是生長在門頭溝深山的野生黃芩。“小時候,每年暑假,父親都會帶著我和哥哥、弟弟上九龍山頂采山茶。當時,來我們村下鄉的知青們都喝這種茶。”為了尋找優質的野生種源,張建民帶著員工跑遍了京西的大山。一次,他們到北京的最高峰——靈山采集野生茶種,邊采集邊拍片,以便進行科普研究、開發宣傳。突然,張建民不小心從山上滾落下來,下山到醫院就診拍片后,發現左腳踝關節已經骨折,立刻打了石膏。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可張建民一天都沒有休息,第二天,就在司機的接送下上班了。為此,現在她每次上山,家人都還替她捏一把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專家的指導下,2002年,張建民把靈之秀牌野山茶系列產品推向了市場,包括黃芩茶、舉人茶和百花茶,并先后注冊了“靈之秀”“舉人茶”和“榮德泰”等商標。張建民在原有的加工基礎上對黃芩茶加以改良,并加入了玫瑰花、金蓮花,使它不僅味道甘甜,而且清熱去火,深受大家歡迎。除了有名的黃芩茶,張建民還推出了同樣具有京西地域特色、利用京西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山茶珍品——酸棗芽茶。這種茶有色鮮潤、香濃郁、味醇爽、形秀美四大特點,所以一經推出,很快得到了市場認可。
帶動深山農民致富
從創辦企業開始,張建民就以“推進生態經濟、弘揚京西文化、培育山茶品牌、發展特色產業”為己任。2005年7月,張建民牽頭成立了“北京市門頭溝區靈之秀野山茶協會”,并在清水鎮瓦窯溝試種黃芩茶取得成功,之后開始在全區推廣黃芩人工馴化種植技術;8月28日,在張建民的精心組織下,在靈之秀野山茶種植基地靈山瓦窯溝里成功舉辦了“北方有嘉木首屆京西山茶節”;2006年底,她又邀請國內茶界知名專家、學者、教授和經理人在京西龍泉賓館舉辦了“首屆山茶與生態經濟論壇”。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形勢分析,2008年初,張建民決定讓靈之秀公司與雁翅鎮大村地區6個村的167個山茶種植專業戶,聯合成立北京市首家山茶種植合作社——北京靈之秀大村山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并親自擔任理事長。這在大村歷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在靈之秀公司歷史上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張建民個人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抉擇。
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的原則規范運營,投資一千萬元建立了有機農產品加工廠和銷售中心,形成了野山茶等農產品“種加銷”新型生態產業鏈,依托“靈之秀”品牌打市場,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種植基地的有機管理,與農戶簽訂黃芩保護價收購合同,使處于深山區的雁翅鎮,涌現出了以農村婦女為主的第一批種茶、采茶、制茶的新型特色茶農。
合作社建立初期,產品以黃芩茶、酸棗芽茶系列為主,但當張建民得知許多農民家里都有大量的核桃、杏扁等農產品難于出售時,她開始考慮進行干果、雜糧等農產品的初加工,為農民解決實際困難。2008年秋,公司增加了核桃、山杏扁、雜糧等系列產品,使產品真正走向了品種系列化。
不懼挫折堅持初心
在張建民的領導下,合作社立足于京西靈山秀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農工貿技一體化發展與獨特的品牌創業之路,2010年,北京靈之秀大村山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北京市“首批市級示范合作社”,成為北京市合作社建設的成功典范。
其實,在創業的10余年間,張建民也遭遇過不少挫折:比如開設茶館選址失敗、遇到凍雨等自然災害等,但是她都堅持了下來。“創業這么多年,我覺得這已經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業,我身后還有很多家庭,對于深山區的農民家庭來說,山茶產業幾乎是他們全部的未來和希望。”張建民說,每當遇到困難挫折、市場經濟形勢不好等各方壓力讓她難以承受時,她也想到放棄,停下腳步休息一下。而且以她目前的資產積累她完全可以結束打拼,去過安逸的生活,可想起深山農民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睛,她知道她不能。
2014年,在合作社成立的第7個年頭,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大村地區遭遇了罕見的凍雨,核桃樹芽、杏花幾乎全部刮落。社員們面臨核桃扁杏兩大支柱產業歉收甚至絕收的困境,唯一的希望只有黃芩茶了。張建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和茶農們一起對抗自然災害。當年,在資金極為緊缺、銷售遭遇瓶頸的窘境下,她毅然決然地抵押了自家房產,向銀行申請了貸款,調配了充足的車輛資金深入各村進行黃芩收購,并加班加點生產,最終確保了6個村200多戶社員的黃芩春茶搶收和加工入庫。9年來,合作社種植黃芩4000多畝,帶動了271戶茶農增收。在采茶制茶季節,還吸納上百名臨時工,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就業。
在張建民的辛勤努力下,靈之秀已發展成為集品茶、售茶、茶藝培訓、文化交流、有機農產品產加銷等為一體的京西著名企業,并開始逐步向旅游產業延伸。對張建民來說,對于山茶的熱愛,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她將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繼續讓京西山茶香飄四方。
(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