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的時候,每到谷雨前后,香椿樹的枝頭就會萌發出嫩嫩的新芽。為了能獲得這些嫩芽制作出來的美味,這個時候就需要搬出梯子,立在樹干上,一步步爬到高高的樹上去摘取頂端的那一叢叢嫩芽。晚飯的餐桌上就會多出一道噴香的香椿炒雞蛋……今年,想吃最新鮮的香椿可以直接到平谷區峪口鎮香椿園采摘了。
看新聞得知北京平谷區峪口鎮第三屆香椿文化節盛大開幕,趁著周六天兒好,一大早兒就奔向平谷。
周末人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早已聚滿了峪口廣場,香椿銷售采摘、特色農副產品展示、香椿美食品嘗等四大展區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峪口鎮鎮長劉堃現場宣講,此次活動是借著平谷區桃花節期間,一是向北京的市民展示峪口鎮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貌,二是抓住峪口香椿的主體,借助香椿節的機會把這里的蘋果、大桃、草莓都展現出來。
說到峪口就不得不說這里的香椿,峪口香椿芽嫩、色澤艷麗、香氣撲鼻、營養價值高,遠近聞名。劉堃告訴我們,峪口鎮的香椿歷史悠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宋朝時就引進栽種,三河縣志上記載,清朝乾隆時期栽種得較為興盛,其中,峪口鎮樊各莊村的香椿被選作貢品。樊各莊香椿芽特點是嫩梢、嫩葉均為茶紅色,鹽漬后汁液為紅色,不僅有獨特的清香味,而且含有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和豐富的維生素E等,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極富特色的蔬菜。
而且峪口鎮香椿在整個河北地區都是非常知名非常好的品種。峪口鎮樊各莊村成立有自己的香椿銷售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致力于服務村民,改變村民粗放生產的銷售模式,形成采摘、休閑一體發展之路。合作社采取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模式,并將香椿芽冷藏保鮮、真空冷凍,以延長香椿保鮮期。近年來,樊各莊村加大香椿產業投入,連片發展香椿種植,種植香椿樹達6萬株,年產量6萬斤以上,小小的香椿成為支撐樊各莊致富的一個大產業。香椿采摘期為1個半月,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中旬均可到樊各莊采摘品嘗。隨著香椿銷路的不斷擴展,已經得到首都市民的廣泛認可,而且種植面積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新近鎮里在配合電商協調各種資源,準備推出更多的香椿制品,比如真空包裝的香椿熟食及其他產品。
過了晌午,大家饑腸轆轆,根據推薦選擇了峪口農家樂用餐。游客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到最新推出的香椿宴,沏香椿、炸香椿魚、香椿拌黃豆、香椿肉餅等十幾道菜肴;還有當地特色香酥雞、豆腐、油餅、燒餅等美食,都嘗了嘗,尤其肉燒餅,香香的,適合吃貨和熱愛美食的人。
香椿源于中國,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葉入饌的國家,這也算是中國特色了吧。老北京稱香椿為最時令的金貴菜肴,說香椿金貴,并不是因為它的價格,而是過了吃香椿的季節,你再想吃,花多少錢也沒地兒買。而一年之中,也就谷雨節氣前的香椿最佳,所以說,吃香椿要趁早。舊時北京,私家小院里都習慣種上一棵香椿樹,每年開了春,采摘下香椿嫩芽,送給街坊鄰居嘗鮮兒。可以香椿拌豆腐,可以炸香椿魚兒,還可以香椿炒雞蛋。誰家若吃了香椿,隔著好遠就能聞到其特有的香味。
香椿可以腌制、涼拌、炒食、油炸,食用方法很多。但由于其香味濃郁,所以無需復雜的配搭,以免掩蓋其本身的鮮香。在峪口香椿節買了椿芽,回家“捯飭”了三道小菜,我喜歡香椿炒雞蛋,家人喜歡香椿拌豆腐和涼拌香椿芽。
香椿一吃:香椿炒雞蛋。雖然香椿的做法有很多,每個家庭也有獨到之處,但是感覺香椿和雞蛋應該就是大家傳說中的天生一對,怎么看都是絕配。
做法:香椿芽掰開,洗凈;在開水中焯一下;葉子變綠,香味飄出時,撈出過涼水;擠干水分,切成小粒;打入雞蛋,加鹽和味精,添加少量的水,攪勻;起油鍋,油熱后,下入攪好的香椿雞蛋液翻炒;蛋液成型后,撥散起鍋裝盤。
香椿二吃:香椿拌豆腐。在香椿的所有吃法里,香椿拌豆腐,大概是最有名的了。且看汪曾祺老先生的描述:“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多么生動傳神的描述。
香椿三吃:涼拌香椿芽。香椿焯水變綠,切成小粒,撒上適量的鹽拌勻,腌制一小時以上口味更佳,再配上剁碎的綠色尖辣椒,能吃辣的朋友試試有驚喜。
溫馨提示:香椿美中不足的是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因此食用時最好先用沸水焯一下,再洗凈食用,這樣就可以有效去除亞硝酸鹽。
中醫認為,香椿不僅具有味苦性寒、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等功效,而且還富含維生素C、優質蛋白質和磷、鐵等礦物質,是蔬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香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等,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平谷區峪口鎮有“京東重鎮”之稱,區域歷史文化悠久,交通便利,淺山資源豐富。蘋果、大桃、特色燒餅、油餅等早負盛名,特別是東樊各莊村的貢品香椿,享譽京城。現在來還能欣賞到萬畝桃花海和民俗文藝展示,感受峪口鎮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